美國踩電動車的剎車,混動悄悄補位,全球賽道換了新劇本。
一紙法案,讓剛踩下油門的新能源車,忽然慢了半拍。
7月4日,美國簽署了名叫《稅收與支出法案》的“大而美”新規。前腳落筆,后腳馬斯克就火速放話,要拉起一個新政黨“美國黨”。這不是鬧著玩——對電動車來說,這刀砍得真不輕。
先看最要命的一條:原本能吃到2032年的7500美元購車抵免,要提前到2025年9月底就收口。對剛需消費者來說,這意味著買電動車要多掏錢,少拿補貼。
別以為這只是少個“優惠券”。更苛刻的是,2026年開始,電動車必須有60%零部件來自美國本土,不然補貼沒戲。到2030年,要求干脆拉到100%。沒有核心供應鏈,車企在美國賣電動車,就得自謀出路。
就連基礎配套也被堵了口子。拜登任期內本打算鋪50萬個充電樁,如今也被砍掉預算。樁沒了,車賣給誰開?電到哪兒充?
對消費者來說,新車上路還得多掏注冊費:純電250美元,混動只要100美元。算下來,光這一項,混動就比純電省150美元。對不少想換車的人,這可能就是那根壓倒天平的小稻草。
補貼風向變了,誰能扛到最后?
這波砍補貼,最先挨刀的當然是特斯拉。摩根大通算過,光這7500美元的抵免砍掉,特斯拉一年少賺12億美元。更別提加州的碳積分交易也要沒了,去年特斯拉靠這塊還賺了5.95億美元。
雖然馬斯克嘴上說“沒事兒,可能還要漲價”,可真要扛住也得有底氣:全球供應鏈、品牌溢價,還有一批鐵粉兜底。但對那些靠補貼續命的新勢力就沒那么樂觀了。Rivian、Lucid這類小廠,融資要是趕不上節奏,斷糧是分分鐘的事。
大廠在觀望,轉身混動沒那么丟人
補貼一砍,誰先“變道”?跨國車企最誠實。今年7月,日產把美國工廠兩款電動跨界車投產時間往后拖了一年;本田干脆放下電動 SUV,省下來的錢砸進了混動項目。福特、現代也在美國擴廠,但主攻方向也從純電偏向混動。
說白了,美國是想把制造鏈搬回來,留住工作機會。法案里還有一條沒被大聲提及:工廠設備投資100%抵扣稅收,先進制造項目抵扣比例干到35%。車企要么在本土造,要么加稅受限。
對外呢?“大而美”直接把寧德時代、比亞迪這類中國電池供應商列入“重點關注外國實體”。用了?不好意思,稅收優惠沒你份。2027年后,連車上的聯網功能如果用中國產芯片、模組,也有可能被卡。
可油可電,混動憑什么卷土重來?
有意思的是,純電被逼著降速,混動卻被放行了。一來注冊費比純電便宜,二來油耗不達標的罰款也睜只眼閉只眼,政策差異就把信號放在那兒了——混動是更穩妥的選擇。
中國這邊其實已經看到苗頭了。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插混車型累計銷售252.1萬輛,同比增長31.1%。出口也是一匹黑馬:今年1—5月,插混車型出口31.5萬輛,同比翻了兩倍,遠超純電動的增速。
放眼全球,基礎設施還沒跟上的市場里,“可油可電”的混動顯然是個過渡解。對不少車企來說,押注混動,比一條道跑到黑要務實。
全球車市走向還在變,電動也好、混動也罷,都是牌桌上的籌碼。政策是風向,產業是盤棋,下手前多留一份冷靜,才是正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