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二象性”,就是指一個物質可以同時存在兩種矛盾的形態,就比如“光”,就存在兩種形態,被稱為“波粒二象性”。意思就是說光即存在光子的形態,也就是基本粒子光子,也呈現“波”的形態,就如同水波、電波一樣傳播。
如果說“光”只是在微觀世界中的特例,這種現象在現實中很難存在,或者根本就不存在,就比如一個物體既冷又熱,同時以兩種矛盾的形態存在的話,我想這種物質很難被找出來。
雖然這種物質無法被找出來,但是卻可以人為,或者說是有意創造出來這種神奇的存在。就比如今天說的“金字塔”,它的存在就是一個“二象性”的經典解釋了。
根據現有公開的史料記載,埃及金字塔其建造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2100年之間,距今4000-5000年左右。
其中最著名的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的陵墓,其建造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580年至公元前2560年,距今4500年左右。
從時間上來看,這些金字塔已經在埃及那片土地上矗立了數千年之久,經歷了數千年的風吹雨打,沒有任何松散和倒塌的情況,這在世界建造史上,都是難得的奇跡了。
至于為何金字塔矗立數千年時間,這就得益于埃及的氣候了,那么當地的氣候有什么特殊的呢?
金字塔的保險箱——埃及的獨特氣候
根據當地的氣象站記錄,金字塔所在的年均降雨量只有20-25毫米,這個降雨量是什么概念呢?我國南方的年均降雨量大約在1000毫米左右,也就是當地降雨量的40-50倍左右。
這點降雨量,還不如我國南方稍大一場的雨,而根據暴雨的定義,是24小時內降雨量達到或者超過50毫米,而大暴雨降雨量則在100-250毫米。
從這個方面來說,埃及一年的降雨量,還達不到暴雨的標準,這還是埃及一年的降雨量。由于降雨量少,當雨滴掉落在金字塔表面的時候,水滴還未滲入石縫,便已經被蒸發殆盡了。
因為沒有水,就沒有凍融循環,一般沙漠地區晝夜溫差大,如果長期經歷融化-結冰-膨脹-融化-收縮-結冰……等凍融循環的話,很快埃及金字塔就坍塌,不要說數千年了,僅僅過去數十年,就會破敗不堪,進而坍塌。
因為降雨量少,雨水中微量的化學物質對金字塔侵蝕作用微乎其微,進而獲得了“化學豁免權”,一個干燥的環境對金字塔起到了有效的保護作用。
由于雨水比較少,除了直接對金字塔的傷害外,還少了許多的間接傷害,例如:苔蘚、地衣、藻類、微生物和植物種子,這些都需要溫暖濕潤的環境才能存活。
而在金字塔所在地,由于氣候干旱,這些植被和微生物沒有生存條件,無法對金字塔造成間接傷害,因此數千年過去了,金字塔依然可以矗立在埃及的地面之上。
可以說,埃及當地的炎熱和干燥的氣候環境,對金字塔起到了良好的保護作用,這也是如今主流科學界認為金字塔能夠存在如此久的主要原因了。
悖論——建造金字塔需要溫暖濕潤的環境
從上面的內容中,可以看出,金字塔之所以能夠保存至今,主要先決條件是依賴當地炎熱干燥的氣候條件。
然而,這里又出現了一個悖論,那就是建造金字塔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在沒有現代工程機械的情況下,全依賴人力來進行搭建,其所耗費的人力和物力達到了一個無法想象的地步。
以胡夫金字塔為例,其總用料約230萬塊大大小小的石塊,平均每塊石料重達2.5噸,總總量約590萬噸,其中最大的花崗巖達到160噸。
曾有研究機構做過估算,把采石、運輸、堆砌和后勤全部算在內,保守估算需要7.3億個工時,若當時有10萬人同時干活,每年工作300個工作日計算,那么10萬人需要連續干20年時間,如果是2萬人的話,則需要連續干100年時間。
目前根據研究,主流觀點認為胡夫金字塔的建造工期是20年,也就是說在這20年里,至少有10萬名脫產的工人連續干活。
由于胡夫金字塔全部是大石塊,需要青壯勞動力,也就是說在當時,需要供養10萬名不事農業生產的青壯勞力長達20年時間。
而這10萬名青壯勞動力需要農夫來養活,根據我國相關史料中的記載,秦漢時期,脫產者與農民的比例在1/25-1/50之間,也就是說在當時25-50個農民養活一個脫產者。
而在戰爭最激烈的三國時期,特別是蜀漢地區,官方統計的人口數是90萬,士兵人數為10萬,也就是說其比例為1/9,考慮到在當時人口隱瞞嚴重,專家一致認為9個農民在當時的生產力下,無法養活一個士兵,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進行修正后,認為1/30才是合理的數字,也就是說蜀漢當時的實際人口有300萬左右,勉強養活10萬脫產的士兵。
而這無論是秦漢時期,還是三國時期,這個時候的生產力相較于2000多年前的埃及,已經提升了不少,即便把其生產力提升到秦漢時期。
當時建造金字塔的10萬脫產勞工,也需要250萬農民供養,這還沒有計算當時埃及駐守的士兵,即便不算的話,那在5000多年前,在胡夫金字塔的附近,至少聚集了200多萬人口。
以當時農業生產的能力,想要供養200多萬人口,不僅需要遼闊的土地,而且土地必須肥沃,還有一點,那就是當地氣候需要溫暖濕潤。
在那個靠天吃飯的年代里,講究一個風調雨順,也就是說,想要建造出金字塔,氣候一定是濕潤多雨的氣候,否則糧食產量就不夠,也就無法供養如此多的勞工,讓他們可以連續20年搭建出金字塔這種超級工程。
至此,就出現了金字塔的“二象性”,并且這還是矛盾的關系,那就是金字塔所在地,既炎熱干燥,可以讓金字塔保存數千年之久;同時也溫暖濕潤,因為只有如此,才能生產足夠的糧食,供養200多萬人口,以保證金字塔能夠在20年的時間里完工。
也就是說,在埃及金字塔的那片土地上,炎熱干燥和溫暖濕潤是同時存在的,當金字塔需要保存的時候,它就是干燥的,當需要建造金字塔的時候,它就是濕潤的。
除了埃及金字塔呈現“二象性”外,還有蘇美爾文明的所在地,在近些年石油勘探中,發現這就是一片深度達到400米以上的鹽堿地,即便是這樣無法種植莊稼的地方,依然可以誕生出文明來,簡直不要太神奇了。
對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不妨在評論區留言,大家一同探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