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 | 源媒匯
作者 | 安然
編輯 | 蘇淮
良品鋪子逐漸淪為“不良資產”。
7月15日,良品鋪子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寧波漢意正籌劃重大事項,該事項可能導致公司控制權發生變更,公司將繼續停牌以推行相關事宜,預計停牌時間不超過3個交易日。此前7月11日,良品鋪子也曾發布停牌公告。
根據年報,持有良品鋪子35.23%股份的寧波漢意,背后正是良品鋪子實際控制人楊紅春、楊銀芬、張國強和潘繼紅。因此,寧波漢意此次籌劃的重大事項,也被外界普遍視為良品鋪子“賣身”的預兆。
截圖來源于良品鋪子財報
針對相關傳聞,源媒匯向良品鋪子方面發出問詢函,截至發稿,對方尚未作出回應。
與7月15日停牌公告一并發出的,還有良品鋪子2025年上半年業績預告。數據顯示,良品鋪子預計上半年凈虧損7500萬元至1.05億元,扣非凈虧損1億元至1.3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出現虧損。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自2020年2月上市后,良品鋪子市值曾一度超過340億元。但截至2025年7月17日,良品鋪子市值降至約55億元,較最高點蒸發約285億元,跌去近84%。
盡管也曾大刀闊斧進行大規模產品降價、門店結構優化,以及投資量販零食等舉措,企圖改善經營情況,但使出渾身解數的良品鋪子,在供應鏈及渠道建設方面進展有限;同時,公司或因行業趨勢轉向及反應遲滯,貽誤了踏上行業快車道的有利時機。
從A股“高端零食第一股”,到可能的創始人團隊套現離場疑云,良品鋪子在五年內經歷了從巔峰到低谷的過山車之旅。如今,或許還未見谷底。
01
兩次遺憾
良品鋪子上市后曾經歷兩個關鍵的轉折點,卻釀成兩次極大的遺憾。
截圖來源于良品鋪子招股書
第一次是在頹勢初現的2020年。上市之前,良品鋪子的業績表現曾讓人眼前一亮。招股書顯示,2016-2019年,良品鋪子凈利潤同比增長分別為118.16%、-61.16%、520.65%、42.68%,雖然波動較大,但總體增速迅猛。
于是,標榜“高端零食”的良品鋪子準備大干一場。然而,上市當年,良品鋪子就遭遇疫情蔓延打擊,此后至今,疊加國際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全球經濟震蕩等影響,國內消費需求出現波動,社會消費品零售表現走向曲折。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2024年,我國社零總額增速分別為-3.9%、12.5%、-0.2%、7.2%、3.5%。2025年上半年,我國社零同比增長5.0%。然而,在2020年之前十年,我國社零增速基本未低于8%,社會消費趨于保守。
不合時宜的入局時機及高端定位,讓良品鋪子從2020年開始接連受挫。2020-2024年,良品鋪子凈利潤從微增不足1%到雙位數波動再到凈利潤大降三位數,同比分別為0.95%、-18.06%、19.16%、-46.26%、-125.57%。2025年上半年,良品鋪子還將迎來上市后首次中報虧損。
事實上,在走向下坡路的時候,良品鋪子也有抓住搭快車的機會,只是與之擦肩而過。
2023年4月,良品鋪子旗下公司廣源聚億宣布向趙一鳴零食出資4500萬元,良品鋪子由此成為趙一鳴股東之一。彼時的趙一鳴搶占賽道紅利期,投資前景可期。
華經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2023年國內量販零食市場規模已達到809億元,同比增長98.7%。CIC灼識咨詢亦預計,2025年量販零食行業規模有望觸及1000億大關,2027年對應品牌門店數量將超過3.7萬家。
良品鋪子線下門店
然而,或是一邊出于單干需求、一邊出于資源整合的緣故,2023年10月,良品鋪子將所持趙一鳴公司3%股權以1.05億的價格轉讓給了黑蟻資本。
依靠轉讓股權,良品鋪子從趙一鳴處獲得6000萬元“分手費”,但這個決定也讓日后的良品鋪子懊惱不已。因為一個月之后,趙一鳴就宣布與另一家量販品牌零食很忙戰略合并,成立鳴鳴很忙公司,并于2025年4月向港交所遞表。
相比良品鋪子,鳴鳴很忙的經營數據一路走高。根據招股書,2022-2024年,鳴鳴很忙的收入分別為42.86億元、102.95億、393.44億元,2023年、2024年同比增加140.2%、282.2%;同期經調整凈利潤分別為0.81億元、2.35億元和9.13億元,2023年、2024年同比增加188.1%、288.7%。
盡管良品鋪子后來以“刻意隱瞞重大事項,損害小股東知情權”為由,于2023年11月27日正式向法院提起訴訟,但終歸失去有力增收奶牛。而僅靠內部改革自救,終略顯艱難。
02
艱難自救
2023年11月,原先卸任良品鋪子總經理的楊銀芬臨危受命,重任公司總經理及董事長。上任后,楊銀芬便開啟“重大改革”。或受低價量販零食模式以及時下消費需求轉變影響,良品鋪子由高端主動走向下沉。
截圖來源于良品鋪子財報
信達證券研報顯示,2023年11月,良品鋪子進行了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調價,300多款產品平均降價22%,最高降幅45%。根據2024年年報,公司持續推行“降價不降質”策略,報告期內累計500余款產品完成降價,希望強化健康零食定位。
但從結果來看,楊銀芬的轉型改革收效寥寥。
在改革后的首個完整季度,2024Q1,良品鋪子實現毛利率26.4%,同比下降2.7%;歸母凈利率為2.5%,同比下降3.7%,主要是降價影響毛利率所致。
2023-2024年,良品鋪子營收分別為80.46億元、71.59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80億元、-0.46億元。2025年一季度,良品鋪子收入繼續下滑29.34%至17.32億元,錄得凈虧損3600萬元。隨著中報預告發布,良品鋪子虧損繼續擴大。
針對上市以來首次中報虧損,良品鋪子解釋稱,第一,公司2025年持續對產品進行優化和調整,部分產品的售價下調及產品結構的調整影響毛利率表現;第二,公司2024-2025年持續優化門店結構,主動淘汰低效門店,店數下降使得銷售規模同比下降;第三,受到線上渠道流量費用上升的影響,上半年銷售規模及凈利潤較上年同期下降。
但有業內人士指出,良品鋪子內部的供應鏈規模化不夠、渠道不夠多元化或是難以重振的主要因素,降價難以一次補齊短板。
據悉,良品鋪子長期以來依賴外包模式供應產品,導致公司難以對上游環節及品控進行掌握。并且由于外包生產,與鹽津鋪子等擁有自有工廠的品牌相比,良品鋪子的毛利率水平也相對更低。
圖片來源于飛瓜數據
另據飛瓜數據,2025年休閑零食頭部品牌銷售集中度輕微下降。從小店的銷售分布來看,個體店、官方旗艦店等多元主體共存,個體店占 36.52% ,顯示消費選擇更分散,品牌需平衡曝光與銷售轉化,應對渠道多元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在許多消費者眼中,相較于典型的量販零食集合品牌如鳴鳴很忙、定位鮮明的細分品牌如三只松鼠、有標志性代表產品的品牌如衛龍等,良品鋪子在量販集合規模、品類聚焦、明星單品等方面的優勢并不突出,品牌特色不夠鮮明,吸引力也更弱。
有分析人士指出,若有財務投資人入主,良品鋪子或進行收縮SKU、打造大單品、加碼折扣店等措施,使利潤表改善、品牌調性下沉,有望從單一品牌升級為多品類平臺。
7月11日,良品鋪子發出7月首次停牌公告,表示公司控股股東寧波漢意正籌劃控制權變更事項。4天后,良品鋪子再發公告,表示目前寧波漢意正與相關方積極推進本次事項的各項工作,停牌預計持續至7月17日。
這或許是良品鋪子上市以來的第三次關鍵轉折。向左或向右,良品鋪子的未來走向再次引發大眾關注。
部分圖片引用網絡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