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尼亞真的是因為"親美"才落得如此下場嗎?當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的亞美尼亞族人在2023年9月連夜逃離家園時,這個問題變得格外刺眼。一個擁有300萬人口的小國,在短短幾年內失去了實際控制30年的領土,而它曾經寄予厚望的美國盟友卻袖手旁觀。這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
從蘇聯遺產到獨立困境
納卡問題的根源要追溯到蘇聯時期的行政劃分。1923年,蘇聯將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劃歸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管轄,盡管該地區94%的居民是亞美尼亞族人。這個看似簡單的行政決定,為日后的沖突埋下了火種。
蘇聯解體后,矛盾瞬間激化。1991年納卡地區舉行獨立公投,宣布脫離阿塞拜疆。隨后爆發的第一次納卡戰爭(1992-1994年)造成約3萬人死亡,100萬人流離失所。戰爭結束時,亞美尼亞不僅控制了納卡地區,還占領了周邊7個行政區,總面積約占阿塞拜疆領土的20%。
這場勝利讓亞美尼亞人誤以為自己找到了生存之道,但實際上卻為日后的災難埋下了伏筆。占領大片阿塞拜疆領土意味著亞美尼亞必須長期面對一個懷有深仇大恨的鄰國,而阿塞拜疆豐富的石油資源注定會讓實力對比發生根本性變化。
天鵝絨革命后的外交轉向
2018年,亞美尼亞爆發"天鵝絨革命",尼科爾·帕希尼揚上臺執政。這個曾經的記者出身的政治家帶著改革的理想,試圖讓亞美尼亞擺脫對俄羅斯的過度依賴。他的邏輯看起來很合理:既然俄羅斯在納卡問題上一直采取平衡政策,同時向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出售武器,為什么不嘗試多元化外交?
帕希尼揚政府開始向西方示好。2019年,亞美尼亞與美國簽署了多項合作協議,涉及經濟、軍事和民主建設等領域。美國承諾向亞美尼亞提供約2.4億美元的援助,并開始培訓亞美尼亞維和部隊。這些舉措在當時被視為亞美尼亞外交的重大突破。
然而,數字背后的現實卻很殘酷。美國對亞美尼亞的援助主要集中在民主建設和經濟發展領域,軍事援助微乎其微。相比之下,美國同期對以色列的軍事援助每年超過30億美元,對亞美尼亞的支持顯然不在一個量級上。更關鍵的是,美國從未對亞美尼亞做出明確的安全承諾。
實力對比的悄然變化
在亞美尼亞忙著調整外交方向時,阿塞拜疆正在悄悄積蓄力量。憑借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阿塞拜疆的國防預算從2010年的17億美元增長到2019年的24億美元,而亞美尼亞的國防預算始終徘徊在6-7億美元左右。
更重要的是,阿塞拜疆與土耳其建立了密切的軍事合作關系。土耳其不僅向阿塞拜疆出售先進的TB2無人機,還提供了軍事顧問和培訓。這些無人機在敘利亞和利比亞的實戰中證明了自己的威力,成為改變戰場態勢的關鍵武器。
反觀亞美尼亞,其武器裝備主要依賴俄羅斯,但俄制裝備在面對現代無人機攻擊時顯得力不從心。更糟糕的是,由于外交轉向,亞美尼亞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一些先進武器的采購受到影響。
盟友的考驗
2020年9月27日,第二次納卡戰爭爆發。這場為期44天的沖突徹底改變了地區力量平衡。阿塞拜疆軍隊在土耳其無人機的支援下,成功收復了周邊7個行政區和納卡南部地區。
戰爭期間,亞美尼亞的"盟友們"表現如何?俄羅斯雖然在集安組織框架下對亞美尼亞負有防務義務,但明確表示這一義務不適用于納卡地區,因為國際法上納卡屬于阿塞拜疆。美國和歐盟則是口頭呼吁停火,沒有采取任何實質性行動。
最終,亞美尼亞不得不接受停火協議,正式承認失去對大部分占領區的控制。這場戰爭造成約6500人死亡,其中亞美尼亞方面損失尤為慘重。更重要的是,戰爭結果徹底粉碎了亞美尼亞人關于軍事優勢的幻想。
2023年的最后一擊
如果說2020年的失敗還能用"意外"來解釋,那么2023年9月的結局就是水到渠成了。阿塞拜疆發動"反恐行動",僅用24小時就迫使納卡的亞美尼亞族政權投降。
這一次,國際社會的反應更加冷淡。美國國務院發表了例行的"關切"聲明,歐盟召開了緊急會議但沒有通過任何制裁措施。俄羅斯的維和部隊就在現場,但沒有采取任何阻止行動。
隨后的數據更加觸目驚心:納卡地區12萬亞美尼亞族人中,超過10萬人選擇逃離,占總人口的80%以上。一個存在了數百年的社區在幾天內幾乎消失殆盡。
小國外交的殘酷現實
亞美尼亞的遭遇揭示了小國外交的殘酷現實。在大國博弈中,小國往往只是棋子而非棋手。美國對亞美尼亞的支持更多是出于制衡俄羅斯的需要,而非真正關心亞美尼亞的安全。當這種支持與美國的核心利益發生沖突時,亞美尼亞很容易被拋棄。
數據顯示,美國在中東地區每年的軍事開支超過500億美元,但在高加索地區的投入微乎其微。這種資源配置清楚地表明了美國的戰略重點。對于美國來說,維持與土耳其這個北約盟友的關系,遠比支持亞美尼亞重要。
同時,俄羅斯雖然在法理上是亞美尼亞的盟友,但在實際操作中更愿意保持平衡。俄羅斯與阿塞拜疆的貿易額約為30億美元,遠超與亞美尼亞的貿易規模。在烏克蘭沖突背景下,俄羅斯更不愿意為了納卡問題與土耳其發生直接對抗。
教訓與思考
亞美尼亞的遭遇不能簡單歸咎于"親美"政策。即使繼續依賴俄羅斯,面對阿塞拜疆日益強大的軍事實力,結果可能不會有本質差別。真正的問題在于,亞美尼亞高估了自己的戰略價值,低估了維持占領狀態的成本。
從經濟數據看,維持對納卡及周邊地區的控制每年耗費亞美尼亞數億美元,約占其國防預算的30-40%。這種負擔對于一個人均GDP僅有4600美元的國家來說,實在過于沉重。
更重要的是,國際法從未承認亞美尼亞對這些地區的主權。聯合國安理會曾四次通過決議,要求亞美尼亞軍隊撤出占領區。在這種情況下,指望國際社會支持亞美尼亞維持占領狀態,本身就不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