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歲孩子怕黑,常需家長陪睡或開燈睡覺,這是常見現象。但有些孩子到了小學高年級,對黑暗的恐懼仍未消退:不敢獨自入眠,半夜上廁所要家長陪同,甚至覺得黑暗中藏著 “鬼” 或 “怪獸”。
這種持續的恐懼會影響孩子的獨立性與睡眠質量。面對這類情況,家長需用耐心與智慧引導:既不能簡單否定孩子的感受,也不能過度保護加劇依賴,而是要通過溫和的方式幫孩子克服恐懼,建立對黑暗的安全感。
01
孩子為什么怕黑呢?
對黑暗的恐懼起源于遠古人類在野外生存時的本能,在黑暗中走路容易踩空,月光照不到的樹林里可能潛伏著猛獸,陰暗的角落里可能藏著一條毒蛇……那些對黑暗保持警惕、行為更加謹慎的人類更容易生存下來。就這樣,人類在面對黑暗時的緊張和警覺心理一代一代地傳遞了下來,就形成了從童年開始的“怕黑”。隨著經驗的累積,人的認知也會更新發展,成年人一般都能用理性思維控制恐懼本能,會采用各種手段預防和應對危險,就沒有童年時那么怕黑了。
因此隨著年齡增長,大多數孩子會逐漸適應黑暗,但有些孩子需要更長時間。家長無需過度焦慮,耐心引導才是關鍵。
02
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
1. 接納孩子,共情孩子
家長可以回憶一下自己小時候,也有過怕黑的時期,所以家長首先需接納和理解孩子怕黑這件事,學會和孩子共情:媽媽/爸爸小時候也怕黑,后來發現關燈后房間其實很安全。多引導孩子學會溝通:你害怕的時候可以告訴我,我們一起來想辦法。
2. 循序漸進的幫助孩子適應黑暗
可以先上下床、或同一個房間分兩張床睡覺,孩子適應后,家長可以嘗試待孩子睡著后離開房間,最后再讓孩子獨自在一個房間入睡。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毛絨玩具抱著睡覺,或留一個夜燈、手電筒,廁所里或去廁所的路上也可以安排一些夜燈。隨著孩子對黑暗環境的適應,夜燈的數量、亮度可以逐漸減少。如果孩子在獨睡方面取得進步,應及時夸獎孩子,不必太快進入下一階段。
3.幫助孩子建立輕松的睡前儀式感
家長不要粗暴地把孩子趕上床后關燈關門,和孩子做一些睡前聊天、親子閱讀、親吻撫觸,讓孩子睡前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感覺孩子有困意后,先說“我要關燈了”再關燈,或者讓孩子自己關燈。
4. 用游戲化解恐懼
家長不要嚇唬孩子說:不睡覺會有警察來抓你,外面有壞人等,避免順著孩子的話說“我把怪獸趕跑啦”、“這里哪里有鬼”。家長可以用肯定的語氣告訴孩子,怪獸和鬼都是講故事的人編造的,引導孩子將動畫片、兒童故事和現實區分開來。如果孩子仍反復想怪獸,白天可以讓孩子把他想象中的怪獸畫出來,給怪獸起個名字,一起創作有趣的怪獸故事。到萬圣節時,家長可以和孩子扮演怪獸或鬼,把“恐怖”變成有趣的故事。
5. 讓孩子學會自我鼓勵
晚上一個人去廁所時可以小聲唱歌或念個小口號鼓勵自己,歌詞旋律及口號內容都可以自己創作,用自我鼓勵的方式來克服對黑暗的恐懼。
6. 應避免這些做法
不要給孩子貼“膽小鬼”標簽,例如:“你是一個謹慎的孩子!”代替“你怎么這么膽小!”更不要因此嘲笑或訓斥孩子。
每個孩子對黑暗的適應時間不同,有的可能5歲就能獨睡,有的可能到10歲甚至更晚。其實早一些晚一些,家長不必過于焦慮,耐心陪伴才是關鍵。有家長陪伴的童年是幸福的,如果孩子對獨睡的阻抗太大,也不妨多陪伴一段時間,這份安全感會成為孩子未來面對世界的勇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