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有文化工作室】
“我是慕名而來的!”得知沉浸式戲劇《烏蘭牧騎》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一票難求,錫林浩特烏蘭牧騎的85后隊員烏罕圖迫不及待一看究竟,“我想看看,這部劇是怎么講述我們烏蘭牧騎故事的,能不能觸動我?”
烏罕圖走進劇場。只聽汽笛聲響起,一列1965年的綠皮“火車”緩緩駛來,搭載著烏蘭牧騎隊員們開啟首次全國巡演之旅,觀眾也一起穿越時空,與“紅色文藝輕騎兵”一起經歷往昔歲月……
近日,為紀念烏蘭牧騎首次全國巡演60周年,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聯合錫林郭勒盟烏蘭牧騎共同打造的沉浸式戲劇《烏蘭牧騎》,在內蒙古自治區群眾藝術館劇場上演。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幾乎每天上演的《烏蘭牧騎》場場爆滿。“觀眾都想來看看烏蘭牧騎的‘前世今生’、臺前幕后,欣慰的是,他們都被沉浸式的表演形式所吸引,也被烏蘭牧騎堅守初心、扎根人民的精神品質所感動。”本劇編劇、導演、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青年導演吳旭說。
沉浸式戲劇:讓歷史鮮活起來
“60多年前烏蘭牧騎的風雨故事就在我們身邊上演,烏蘭牧騎‘老隊員’們的汗水近在咫尺,歌聲、舞聲、器樂聲在我耳邊回蕩,鮮紅的烏蘭牧騎旗幟在草原、高原、平原上飄蕩。”中央民族大學學生劉鑫媛說,我們感同身受……
如何讓歷史鮮活起來,讓主旋律故事真正走入當代觀眾的心?制作人、聯合導演喬軻說,創作團隊想到了沉浸式的方法——將劇場切割成多個流動性空間,觀眾不再是靜坐的旁觀者,而是隨情節推進,行走于火車站壯行、江南演出、革命老區演出和西藏高原哨所演出的故事場景,在與劇中人物同行的1個多小時旅程中,成為歷史的“親歷者”。
烏罕圖坦言:“沉浸式的形式讓我倍感親切。我們不再是被動地觀看,而是親身參與到故事之中。隨著劇情的發展,時而緊張,時而欣喜,時而感動。觀眾能感受到演員的呼吸和心跳,能觸碰到他們內心的情感與信念。”
來自呼和浩特的85后大學老師白靈帶著5歲多的孩子一起觀看了演出,她說:“我也有家人、親朋是烏蘭牧騎隊員,舞臺上、節目里經常看他們。但是,我們很少切身去感受他們的生活和情感。跟著《烏蘭牧騎》的情節一路體驗,我們了解了幕后的故事、奔波的路程、坎坷的遭遇,不變的是為人民的心。這讓我們震撼。”讓白靈沒想到的是,身邊的00后觀眾和自己的孩子,一直很投入地看戲,“大家都被吸引了。”
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團長邢力莉表示,“我們想讓塵封的歷史檔案轉化為可感可觸的藝術實踐,讓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在體驗中,真正理解烏蘭牧騎對人民的承諾。”
烏蘭牧騎初心:“不漏掉一個蒙古包,不落下一個牧民”
“不漏掉一個蒙古包,不落下一個牧民”,是烏蘭牧騎對人民的承諾。
60年前,40名烏蘭牧騎隊員從呼和浩特啟程,歷時7個月,跋涉逾10萬公里,足跡遍及全國27個省份,演出近600場。他們穿越荒野戈壁、雪域高原,將演出送到牧民身邊,將黨的聲音和關懷深情傳遞。
劇中場景全部提煉自當年巡演的真實故事。為了做到對歷史的忠實還原,主創團隊歷時2個月走訪老一代隊員,深度挖掘烏蘭牧騎演出途中的感人瞬間,為創作奠定了扎實基礎。“我們力圖將這份感動原原本本地傳遞給觀眾,讓他們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吳旭說。
“《烏蘭牧騎》再現了我們的親身經歷,看后很感動。很高興大家把我們的精神品質傳承下來了。”83歲的金花是第一代烏蘭牧騎隊員,她坦言:“有的人覺得‘不漏掉一個蒙古包,不落下一個牧民’僅僅是一句口號,不是的!有的人認為我們就是唱唱歌、跳跳舞就走了,容易得很,不是的!烏蘭牧騎始終在草原戈壁上行進著……”
劇中,少年額爾登思想轉變的經歷讓觀眾們記憶深刻。作為蘇尼特右旗老隊員之子,額爾登帶著父親的期望加入烏蘭牧騎。起初,他不理解父親所說的“不漏掉一個蒙古包,不落下一個牧民”,也曾因兒時父親忙于基層演出缺少陪伴而坦言“不叫他爸爸,叫他叔叔”。最終,他在巡演中歷練成長,接過了父輩手中“紅色文藝輕騎兵”的旗幟。
索德也是第一代烏蘭牧騎隊員。“看《烏蘭牧騎》,就會讓大家認識和了解這支‘紅色文藝輕騎兵’。知道我們的過去是什么樣子、現在是什么樣子,那將來也會是這個樣子。”索德說。
“我們演的就是我們自己,不少情節也是曾經歷或幾乎每天都在經歷的故事,所以全情投入、真實自然。而真實,有著觸動人心的力量。”90后演員吳佳說。
劇中所有角色均由現任烏蘭牧騎隊員出演。這既是對第一代前輩艱苦奮斗、扎根基層、勇于創新、甘于奉獻精神的崇高致敬,更是當代隊員用戲劇藝術進行的一次深情對話與自我淬煉。吳旭說,“他們在追尋父輩足跡的過程中,堅定信仰,汲取力量,持續深化扎根生活沃土、服務農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的實踐——這正是烏蘭牧騎的精神生生不息的時代回響。”
和農牧民心貼心:把服務人民落到細節上
“每場演出的過程,也讓我對文藝工作者這個身份有更深刻的理解,對烏蘭牧騎這支隊伍有更深入的認識。”年輕演員包蕊說,“我們都知道烏蘭牧騎是草原上的‘明星’,可是,這支隊伍為什么深受農牧民的喜愛?”
經歷了數月的采風、排練和舞臺演出,包蕊覺得找到了答案,“通過學習和演繹隊員們的臺前幕后、工作與生活,我們知道了,那都是一代代前輩們一步步走出來、一場場演出來的。我們要不忘歷史,并從中汲取精神力量。”
此外,在包蕊看來,“還不僅是因為文藝節目演得好,更在于文藝工作者和農牧民心貼心。比如,烏蘭牧騎隊員會在演出之余,為老百姓打井、理發、剪羊毛,把服務人民落到細節上,這樣的行為和品質,是我們年輕的文藝工作者最需要傳承的。”
《烏蘭牧騎》中就有這樣一個情節:暴雨沖壞了小路,可村里的孩子們為了歡迎烏蘭牧騎隊員,紛紛撿石子修路。隊員們深受感動,決定把這條路修好,更要為孩子們歌唱。
看到這一幕,不少觀眾濕了眼眶……“這一幕真的是感人至深。”邢力莉說,“藝術來源于生活,烏蘭牧騎的動人故事說不完。對于創作者和演員來說,這一幕是教育、洗禮;對觀眾來說,對烏蘭牧騎的理解深入了一個層次。”
“我們生在蒙古包、長在馬背上,就要為草原歌唱一輩子、為群眾服務一輩子。”金花意味深長地說,“因為扎根基層,所以烏蘭牧騎的歌里‘有糌粑味’,烏蘭牧騎的隊員也是一專多能、農活不在話下,老百姓十分喜愛。在《烏蘭牧騎》里,隊員們本色出演,語言、歌舞都是原汁原味,很有感染力。我們要把烏蘭牧騎的事業繼續下去,也要把臺前幕后的烏蘭牧騎故事講下去……”
“有機會,我要再來‘刷’一場!”烏罕圖說,“未來,我作為烏蘭牧騎隊員,能做的、要做的,還有很多。”
(本文劇照均為王熹寬攝)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有文化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