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外長蘇杰生來華訪問了,他上一次訪華還是在5年前,之后兩國在邊境爆發了冷兵器沖突,他就再也沒來過。
這也是中印關系在本世紀以來最大的轉折點。
2020年后的印度對外戰略全面西轉,產業上高調響應美國的供應鏈去東大化政策,內政上窮盡各種辦法驅趕在印投資的東大企業,外交和軍事上全面擁抱美國的印太戰略。
說實話,不光是咱們,就連很多美西方的國際問題專家,都覺得印度腦子肯定是有啥大病,才往死里得罪東大。
給各位說個反常識性的真相,關于中印關系,國際上的主流觀點包括我們國內搞國關研究的學者,都認為印度必須跟東大交好,為啥呢,因為印度目前最重要的議題就是實現工業化,提升經濟。但對于工業基礎薄弱的國家而言,想要實現工業化,就必須依賴外部大規模的產業轉移。
其實整個二戰后,真正從農業化實現全面工業化的國家就兩個,東亞的東大和韓國,東大工業化的物資基礎基本全靠蘇聯156工程,韓國的工業崛起則是美日大規模產業轉移的結果,所以印度是絕不可能靠自己的努力就能夠完成工業化的。
但印度不論是國土面積還是人口基數,都十分龐大,一般工業國的產業轉移只能惠及一些邊邊角角,根本無法滿足印度的需求,只有像東大這樣的超級工業強國才能喂飽這么大的基本盤。按照這個邏輯,印度即便對我們再不爽,至少也不能趕走東大的企業吧?
當代工業化最重要的前提是什么?電力持續穩定的輸出,東大能成為全球最強工業國,就跟咱們的特高壓輸電技術有關。
像在印投資的保變電氣,不但是少數幾個掌握特高壓技術的企業,而且還攻克了絕緣材料、高壓繞組等關鍵技術,擁有上百項專利,并參與了國內90%以上的特高壓工程建設。講道理這么一個牛掰的技術大拿,放咱們這肯定得伺候好,然后自己把核心技術給學過來是吧?但印度甚至連超高壓技術還沒吃透,為了吞掉那點運營費和尾款便急不可耐的把人趕走,這就不是正常人該有的邏輯你懂吧?
而且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講,印度也有一萬個理由跟東大交好,卻沒有一個理由對東大交惡,畢竟青藏高原對南亞大陸斷層的地緣優勢擺在那,真打起來我們的導彈飛機分分鐘俯沖到新德里,但印度的戰機想要沖過來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爬升,即便他能打進來也沒多少滯空時間了,至于地面部隊就更不用想了。
那為什么印度偏偏反常識的非要跟我們交惡呢?
老羅去看了一些印度網友和外交官員寫的文章,終于搞懂了,一切根源都來自于63年前的那場邊境戰爭。
在我們的印象里,1962年的中印戰爭,就是一場再普通不過的邊境保衛戰了,跟之前的抗美援朝和后來的對越反擊戰,都沒法比,甚至于許多新生代的小朋友壓根就不知道有這場戰爭的存在。
但在印度那邊,影響力堪比天塌了,我就這么說吧,1962年那場戰爭在印度人看來等于是把他們從萬國來朝的貞觀盛世,一下子打到了人嫌狗棄的北宋末代。并且咱這個比方,對于印度人真實觀感來說只可能弱,絕對沒有任何夸張的成分哈。
我給你講,60年代之前,印度在國際上的地位高得嚇人,咱們不是把建國初期對印蜜月期形容成兄弟關系嗎,印度是兄,咱們真就是個弟弟,因為印度的獨立要比東大早個幾年,然后他們還有些工業底子在,比如說塔塔鋼鐵公司,在當時的亞洲算是數一數二的工業巨頭,比起我們這樣一窮二白的落后農業國,簡直是贏在起跑線上了。
還有就是當時不是正值美蘇冷戰嗎,美國拉上西歐搞一個團伙,蘇聯拉上東歐和東亞搞一個團伙,雖說整個冷戰時期的全球政治生態,都被陣營對峙的敘事給裹挾了,但從地理上看,蘇聯和美國的團團伙伙基本上集中在全球北方,而數量更多且地處南方的亞非拉國家其實沒有參與斗爭,他們既不想跟美國混,也不想跟蘇聯混,這就給了印度卡BUG的機會。
1956年,印度開國領袖尼赫魯首次提出不結盟運動,為的就是拉攏那些不愿選邊站隊的南方國家,而這些南方小國畢竟勢單力薄,在大國面前沒啥反抗的能力,因此也想抱團提供安全感。更重要的是,由于全球南方的前身多數為殖民地,都有著被殖民的共同悲慘經歷,而尼赫魯率領的印度不但也是從殖民地走出來的,并且實力還很強,自然而然的就被各國推舉成領袖了。
另一邊呢,冷戰初期如星火燎原之勢的民族獨立浪潮,在經過萬隆會議和不結盟運動后,全球南方國家空前團結,逐漸形成了一股獨立于美蘇之外的強大的國際勢力,既南方集團。
換言之,至少在1962年之前,整個世界格局其實呈現的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歐集團、以蘇聯為首的蘇東集團、以印度為首的南方集團所形成的三足鼎力之勢,所以現在能明白印度的國際地位有多高了吧,它甚至不是說僅次于美蘇之外的第三大勢力,而是跟美蘇平起平坐的第三方勢力。
至于為啥不是東大,不要忘了,建國初期的外交政策是一邊倒,我們跟蘇聯簽訂有軍事同盟條約的,算是蘇東集團的,跟南方集團最核心的宗旨不結盟并不沾邊。
但這一切都隨著印度在1962年的作死而戛然終止。
在這場戰爭中,印度最大的問題不是敗了,而是敗得太快了。你作為跟美蘇平起平坐的南方集團領袖,贏,它是最基本的,結果呢,印軍這仗打得簡直一塌糊涂,就一個多月時間全局潰敗。
英國戰地記者是這樣評價印軍的:除了東非草原的角馬遷徙外,我從未見過哺乳動物成群結隊地跑得如此快。
然后印度國內就徹底亂了,政府準備遷都,德里的有錢人和官員要么收拾細軟準備南逃,要么干脆買船票買機票想盡一切辦法出國,當時很多駐印度的外媒都在用末日、絕望、混亂等詞匯來形容印度的場景,美國駐印大使更是在給白宮的匯報中寫了這么一段話:
當戰敗的消息傳回后,恐慌的情緒迅速在整座城市蔓延,士兵開始在街頭構建防御工事,廣播一遍一遍放著國歌,有能力的人不斷出逃,普通老百姓驚慌失措的在教堂做著祈禱,印度呈現出一副亡國般的末日景象。
更離譜的是尼赫魯在戰爭中的表現堪稱有辱國格,他幾乎就差跪下哭著哀求美蘇幫忙,甚至還希望美蘇出兵,南方國家看到后都驚呆了:這就是我們找的老大?咱們搞這個小團伙的目的不就是要跟美蘇劃清界限嗎,你打不贏就算了,還跪下來就美蘇出兵,臉都不要了啊簡直,那段時間全球各國包括南方集團那一幫小弟,看印度就像看膽小鬼、懦夫、小丑一樣,完全是爛泥扶不上墻。
這場在我們看來平平無奇的戰爭,可以說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格局,短暫的南方集團就此走向解體,一方面當然是因為印度在戰爭前后糟糕的表現讓成員國都失望了,另一方面是因為東大跟南方國家的關系也很好,對外援助幫了很多南方國家的大忙,而印度畢竟是口惠但實不至,所以在邊境戰爭爆發后,圍繞支持印度和支持東大的外交立場,使得南方集團出現了空前的分裂,這兩點原因成為了壓垮南方集團的最后一根稻草。
南方集團不復存在了,印度的國際地位,從跟美蘇平起平坐的第三方勢力一下子就被打成了有辱國格的小丑國家,印度人的傲氣和民族自信心也被完全打掉了。如此大的反差,換做誰恐怕都接受不了,所以在戰爭的兩年后就郁郁而終了。
講道理,雖然對印自衛反擊戰打贏了是吧,雖然這場戰爭跟其他幾場大戰比起來規模不算大是吧,但卻是唯一一場把整個東大上上下下都打懵了的戰爭,咱到現在都沒想明白印度人到底要干嘛,就他這個行為,就他這個腦回路完全不是正常人能理解的,甚至就連算無遺策的教員都在感慨:我想了十天十夜也想不通尼赫魯為啥要搞我們。畢竟壓根不屬于他的土地跟國際地位比起來,風險要遠高于收益。
看完1962年那場戰爭的前后影響,就能理解印度對東大的反復心理了,說白了他們把如今悲慘的境遇,都怪到我們頭上了,如果當初東大讓步,如果當初東大不打這一仗,如果當初東大不打這么狠,那印度今天是不是還能呼風喚雨?成就是不是比東大還高?
你別說是我個人的臆測,老羅認真研究過印度網上的資料,這就是絕大多數印度人,甚至是印度官員最真實的想法。
成年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你印度作為一個國家,還居然有這樣的巨嬰心態,它合適嗎?難怪尼泊爾網友有句名言:三哥是一條沉睡千年的蛆,當他醒來時,全世界都會感到惡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