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000元工人工資已到賬,請大家放心!”近日,郁南法院執行法官在執行一起涉及18名工人勞務合同糾紛案件中,巧妙借助電話、微信開展線上調解,成功促使異地當事人達成和解并履行完畢,在有效提高執行辦案效率的同時,減輕當事人往返奔波的訴累,獲得了當事人的一致好評。
案情回顧
曾某某等18名工人,在位于郁南縣某鎮的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從事木工、扎鋼筋、灌混凝土等工作。后因工程停工且無法確定何時復工,18名工人遂到該公司追討工資并與其簽下承諾書,確認了工資數額及支付期限。但該公司未能在期限內支付拖欠工資,曾某某等18名工人在多次催問無果的情況下,向法院提起訴訟并于5月26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執行動態
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后,鄧法官向被執行人送達執行通知書和報告財產令,同時提起網絡財產查控和線下調查,發現被執行人僅有一處房產可供執行,鄧法官馬上對該房屋進行查封并調查該房屋狀態,在核查過程中發現被執行人的房產抵押金額較大,且處置房屋周期較長、無法解決18名工人的燃眉之急。
為盡快幫助18名工人兌現勝訴權益,鄧法官一方面通過電話溝通的方式,向被執行人講解執行政策、告知執行形勢以及分析法律責任,督促被執行人盡快履行義務。另一方面,考慮到18名工人都分散在湖南各地,為減輕當事人訴累,鄧法官巧用“微信群”功能,在經得雙方當事人同意下,臨時建立了只有法官和當事人的微信工作群,用以共享案件執行信息以及案件進展情況,法官還重點圍繞還款數額等問題,在群里積極組織雙方當事人成功商議出了妥善的解決辦法,讓相隔千里的異地雙方當事人達成了和解協議。最終,被執行人一次性支付156000元,于5月30日被執行人該筆工人工資存進法院的暫留賬戶,18名工人的欠薪全部執行到位。6月27日案款發放完畢。
郁南法院堅持“如我在執”理念,創新工作思路,充分借助微信平臺快速溝通功能,讓“白紙黑字”快速變成“真金白銀”,有效減少當事人的訴訟成本,讓當事人少跑路,使人民群眾能夠切實感受到科技賦能司法所帶來的便捷服務,有效保障了申請執行人的勝訴權益。
供稿:郁南法院
編排、一審:葉佩琳
二審:朱峰立
三審:李秋海
云浮市中級人民法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