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和德國居然聯手了?
英國首相斯塔默和德國總理默茨在倫敦簽署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安全合作協議,可能改寫歐洲安全格局。
意思就是這兩大歐洲強國已決定抱團取暖,打造更強的自衛能力。
這是歐洲兩大國防開支國間的首部全面雙邊協議,聚焦國防合作、移民控制和經濟伙伴關系。
斯塔默稱,該條約將使英德聯系更緊密,是應對共同問題、投資共同優勢的基石。
協議里最扎眼的是兩國要聯手打造一種新型導彈系統,代號“深度精確打擊”(DPS)。
這導彈射程超過2000公里——相當于從柏林一炮能打到莫斯科,或者從倫敦輕松覆蓋北非。
對比現在歐洲手里的“風暴陰影”或“陶魯斯”導彈(射程500多公里),鳥槍換炮實錘了。
為什么這么重要?一位歐洲安全專家說:“這標志著真正獨立的歐洲打擊能力誕生了。”
過去幾十年,歐洲防務基本靠美國罩著。
現在國際局勢風云變幻,美國的心思誰也摸不準。
英德這一聯手造“大炮”,擺明了是要自己掌握點硬家伙,腰桿子挺直點。
這導彈計劃十年內造出來,背后是天文數字般的投入。
專家預估整個項目花費可能超過100億歐元,給歐洲的導彈產業鏈(比如英法德意合資的MBDA公司)和相關零部件供應商送上持續多年的大訂單。
除了未來之星DPS導彈,條約還盯緊了眼下能賺錢的生意——合伙賣軍火。
德國的“拳師”裝甲車和英德意西聯合研制的“臺風”戰斗機,成了重點推銷對象。
兩國政府拍胸脯保證,以后在國際軍火市場上,會互相幫襯、共同吆喝。
這不是空話,兩國是歐洲數一數二的軍費大戶(德國計劃到2029年將軍費翻倍,英國也死守GDP的2.5%目標)。
政府牽頭,加上武器本身性能過硬,像英國的BAE系統、德國的萊茵金屬這些軍工巨頭,訂單怕是接到手軟。
帶來的不僅是滾滾利潤,還有兩國成千上萬個高端制造業崗位。
協議里還有一個出人意料的亮點,即移民問題。
德國居然破天荒地承諾:要把組織非法移民偷渡去英國的行為,在德國定為犯罪!
相關法律據說今年年底就能出臺。
這對苦于英吉利海峽偷渡問題的英國,是雪中送炭無疑了。
新法將授權德國警察,能直接去搜查那些被蛇頭用來藏匿偷渡小艇的倉庫和供應鏈。
過去18個月,英國犯罪局和歐洲伙伴合作,已經扣了600多艘偷渡用的船和發動機。如今德國法律加持,打擊蛇頭的網收得更緊了。
雖然這不會直接給邊境安檢公司帶來暴利,但更緊密的執法合作,意味著對智能監控、人臉識別、無人機巡邏這些高科技邊境管控手段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
德國企業似乎真的開始用真金白銀投資英國。
條約墨跡未干,德國企業的投資承諾已紛至沓來,總額超2億英鎊,預計創造600多個新飯碗:
- 德國軍工科技新銳STARK 把海外首家工廠開在英國斯溫登,專造AI驅動的無人作戰系統,一期就招100多名高技能人才。其英國老總直言:“英德是尖端防務技術的全球雙雄?!?/em>
- 人工智能公司Cognigy 豪擲5000萬英鎊,要把英國團隊從13人擴軍到150人。
- 合規軟件商Osapiens 投3000萬英鎊,同樣創造150個高薪崗位。
- 工業巨頭西門子能源 新增200個職位和100個學徒機會。
- 風投HV Capital 準備在英國砸下1.5億英鎊尋找明日之星。
政治上的握手言和,直接帶動了商界的真金白銀。
所以,由此大概也能判斷出,這份條約的簽署,并不是一時的上頭。
據了解,有幾位了解內情的前北約官員和分析師點破了背后的“不得已”:
- “山姆大叔”的全球戰略重心飄忽不定,讓歐洲心里打鼓。認為自己的安全,不能全押在別人身上。
- 歐洲周邊從俄烏沖突到中東亂局,家門口一直不算太平。大哥們(英德)意識到,區域安全這擔子還是要自己多出力才行。
- 英德作為歐洲軍費前兩名,以前各搞各的,重復建設浪費大,現在聯手,研發、生產、采購能省下一大筆。
- 合作研發的武器(比如“臺風”戰斗機),整合了兩國甚至多國的技術優勢,在國際軍火市場上競爭力更強,賣得更好。
“這本質上是一個自衛的歐洲在行動,”一位前北約高官總結道,“不是要拆散北約,而是要確保即使沒有外援,歐洲也有能力保護自己。”
對投資者來說,條約一簽,就相當于有了賺錢的機會。
首先,那些大軍工企業,比如英國的BAE系統、德國的萊茵金屬、歐洲的空客,它們基本就是穩坐釣魚臺了。
條約里要搞的新導彈(DPS)和以后聯手賣軍火的大生意,這些巨頭肯定是吃最大塊的肉,因為它們底子厚、技術強,別人很難搶走。
這對投資它們的人來說,算是個比較穩當的盼頭。
往細里看,造這種厲害的導彈可不是一家公司能全包圓的。它需要很多頂級的零部件,比如特別牛的火箭發動機、超級精準的導航系統、威力巨大的炸藥配方等等。
這就給那些專門研究這些“零件”的公司帶來了機會,比如英國有些公司(像Chemring、QinetiQ這類),它們可能不是家喻戶曉的大廠,但它們在特定領域很專業。
導彈研發一經推動,它們的技術和產品需求就會旺起來,股價說不定也能跟著沾光。
另一方面要注意的行當,就是邊境管控的技術。英國、德國,還有整個歐洲,現在都鐵了心要更嚴格地管住邊境,打擊非法移民。
這就意味著,搞監控攝像頭、人臉識別、指紋識別、能快速追蹤人和數據的系統這些技術的公司,生意會越來越好。
這個需求不是一陣風,而是會持續很久,有點像“剛需”了。
最后,不能不提的就是人工智能(AI)和軍工深度融合的機會了。
無人機打仗、用AI對話系統處理軍事信息,都越來越普遍。
條約推動軍事合作,肯定會加速AI在國防領域的應用。
那些能把AI技術真正用到武器、情報、指揮系統里的科技公司,潛力很大,想象空間也足,非常有可能成為未來的香餑餑。
不過,投資本就是沒有包賺不賠的。
單從這份條約看,其中的埋的雷也不少。
最大的問題,就是這新導彈到底能不能順利造出來?
光是研發時間,動不動就得十年往上走,錢更是像流水一樣花,幾百億歐元說沒就沒。
萬一中間卡在哪個技術難關上死活過不去,或者錢花冒了收不住,整個項目就可能黃掉或者嚴重拖后腿。
歐洲國家以前合伙搞武器,超支、拖延那都是家常便飯,這次能不能逃過這個魔咒,真不好說。
其次就是德國了,說是要保證要大幅增加軍費開支,但問題是,德國國內政治吵得很厲害,各黨派想法不一樣,民眾也有意見。
萬一哪天政府換了人,或者經濟不行了手頭緊,又或者反對聲音太大頂不住,這些承諾就可能打水漂或者縮水。
而且賣軍火也是很敏感的,規矩特別多,尤其是德國,管得相對嚴一些。萬一某個國家(特別是德國)覺得賣給誰不合適,或者國內法規不讓過,這買賣就可能在關鍵時刻被卡住,煮熟的鴨子都能飛了。
最后一個風險,就是大家合伙干活容易鬧別扭。
英國和德國兩個大國,帶著一堆公司搞這么大的項目,想法怎么可能完全一樣?用哪條技術路線更好?這巨額成本怎么分攤才算公平?關鍵的活兒交給誰干?這些問題上,很容易吵起來。
如果大家協調不好,互相扯皮,效率就會變得很低,錢花了,時間耗了,東西卻沒出來多少,最后大家索性一起虧個底掉。
所以,未來十年很關鍵。
導彈能不能上天?偷渡問題能不能管???軍火生意能不能打開局面?這些都是硬指標。
但至少,這份協議給歐洲指了條新路——靠誰都不如靠自己攥緊拳頭。
世界格局天天變,英國和德國這一招,算是給歐洲買了份“安全保險”。
本文作者 | 東叔
審校 | 童任
配圖/封面來源 | AI生成
編輯/出品 | 東針-知識頻道(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