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解決留守兒童暑期學習難題,彌補其家庭教育陪伴的缺失。7月10日上午,在重慶市江津區幾江街道橋南社區活動中心里,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橋南·紅芯育苗”實踐團開展“暑假作業輔導”志愿服務活動,實踐團成員化身“小老師”,為社區 30 余名留守兒童筑起溫馨的“學習加油站”。
上午8點,孩子們背著書包陸續趕來,有的攥著皺巴巴的作業紙,有的懷里抱著厚厚的暑假作業本,眼神里帶著一絲拘謹,也藏著對知識的期待。實踐團成員們主動迎上去,蹲下身與孩子平視交流,溫熱的掌心輕輕拍著孩子們的肩膀,詢問著年級和學習上的難點。很快,教室里便響起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夾雜著小聲的提問與耐心的解答。
(圖為實踐團成員講解作業。夏卓妍 供圖)
三年級的宇航小朋友遇到了一道“雞兔同籠”的數學題,抓著頭發愁眉不展。實踐團成員毛志林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拿出草稿紙畫起了簡筆畫,輕聲講解:“你看,我們把兔子當成‘長了四條腿的小雞’,先算所有動物都有兩條腿的話一共多少腿,多出來的就是兔子的‘額外腿’啦……”他邊畫邊講,宇航小朋友的眉頭漸漸舒展,算出答案時,猛地舉起手,眼里閃著光亮:“我會了!就像分糖果一樣,先算清楚總數再分配!”。
(圖為實踐團成員講解作業。夏卓妍 供圖)
“老師,‘璀璨’的‘璀’怎么寫?”“姐姐,這篇作文我想寫爺爺,但不知道怎么開頭。”實踐團成員們穿梭在課桌間,時而彎腰講解題目,時而坐在孩子身邊逐字修改作文,時而拿起彩筆在錯題旁畫個笑臉提醒。
“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外務工,暑假里要么獨自在家寫作業,要么跟著老人,遇到難題沒人輔導。”橋南社區主任黃里介紹,社區此前多次收到家長的求助,希望能有大學生實踐團成員幫忙照看孩子學習。此次實踐團的到來,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
實踐團成員們不僅輔導功課,還細心記錄每個孩子的學習習慣:誰容易算錯小數點,誰拼音總混淆聲母韻母,誰作文里滿是童真的比喻。他們特意準備了“錯題本”,幫孩子們整理易錯知識點,還設計了“闖關小游戲”—— 每完成一頁作業、攻克一道難題,就能獲得一枚星星貼紙,集滿 10 枚可兌換一本童話書。
“看到他們眼睛里的光從迷茫變成明亮,特別有成就感。”實踐團成員夏卓妍說。有個孩子在作文里寫道:“這些哥哥姐姐就像會發光的星星,我會記得他們的。”這句話被實踐團成員抄在日記本里,成為最珍貴的“工作匯報”。
(圖為實踐團成員部分日記內容。夏卓妍 供圖)
此次暑假作業輔導活動,不僅為留守兒童解決了學習難題,更用耐心與關愛填補了他們的情感空缺。實踐團成員們通過“一對一輔導 +趣味互動”的方式,讓孩子們在輕松的氛圍中培養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與善意。
“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心靈的喚醒。”實踐團成員高力表示,要讓大學生的青春力量持續為鄉村教育添磚加瓦。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作業輔導,更是一場用愛心搭建的橋梁,連接起青年學子與鄉村兒童的心靈。當實踐團成員的耐心講解化解了孩子們學習上的困惑,當溫暖的鼓勵驅散了他們內心的怯懦,播種下的不僅是知識的種子,更是自信、勇敢與愛的種子。這些種子會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伴隨著他們成長為內心豐盈、勇于擔當的人。
而對于參與其中的大學生實踐團成員而言,這也是一次深刻的成長歷練,讓他們在付出中懂得責任與奉獻的重量,為未來投身社會、服務基層積蓄力量。這樣的活動如同一束微光,照亮了留守兒童的暑假,也為鄉村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溫暖而持久的動力,相信這份光會不斷傳遞,匯聚成更明亮的光芒,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長之路。
(圖為實踐團成員合照。夏卓妍 供圖)
通訊員:田樹云 張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