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士基零碳中心推出氨燃料集裝箱船設計
近日,由馬士基·麥克-凱尼·穆勒零碳航運中心(MMMCZS)牽頭,聯合馬士基(Maersk)、Everllence(原MAN Energy Solutions)、Deltamarin、Eltronic FuelTech等國際領先企業開發的全球首個3500TEU氨燃料集裝箱支線船的完整概念設計方案正式公布,并獲得ABS與勞氏船級社(LR)聯合頒發的“原則性批準”(Approval in Principle)。
此次發布的氨燃料集裝箱船方案面向“早期可部署”的市場需求,設計重點在于實現安全性與商業實用性的平衡。
據介紹,該船總長211.9米,型寬35.2米,設計吃水11.4米,艙位為3374TEU(其中400個冷藏箱),搭載MAN ES 60缸徑氨燃料雙燃料主機和三臺1935千瓦的輔助機組,并設有4300立方米的氨儲罐。
設計在維持貨載能力的同時,有效應對了氨燃料低能量密度帶來的空間需求挑戰。整個船舶布局圍繞“遠離海員生活區”的原則,將燃料準備間、儲罐、再液化系統等高風險設備集中布置于舯中部,生活區與駕駛樓則設于船艉上部并封閉氣密處理,使其具備作為“安全避難所”的功能。此外,該船在通風系統、泄壓路徑、毒氣疏散及泄漏檢測等方面進行細致布局與CFD仿真,確保泄漏情況下氣體遠離人員活動區,最大程度保障船員安全。
以安全為核心,推動氨燃料船舶走向實際建造
面對氨燃料在毒性、腐蝕性、可燃性等方面帶來的復雜挑戰,項目團隊采用了業界最嚴謹的多層次風險控制手段,包括危害識別(HAZID)、操作性分析(HAZOP)與定量風險評估(QRA)等,系統梳理了船上各類風險源并進行了針對性削減。據報告統計,初步識別的142項潛在風險中,24項為“極端風險”、77項為“高風險”,在采取設計優化與防護控制后,極端風險被完全消除,高風險也被壓縮至可控水平(ALARP)。例如,燃料準備間采取分區設計,并設置遠程可控濾清單元和雙閥隔離,減少人工暴露;氨儲罐則采用IMO Type A型棱柱罐體,配備全封閉次級圍護系統,在節省空間的同時提升安全性。此外,配置兩套獨立再液化裝置、冗余泄壓系統、水幕噴淋與氨液集中排放系統,確保即使發生泄漏也能迅速控制風險并避免事故擴大。
###需要哪些技術安全屏障才能確保船舶對船員足夠安全?
1)氨空間分離
2)如果發生泄漏,氨蒸汽出口的安全距離
3)物理障礙
4)排水系統
5)水幕和氨釋放管理系統(ARMS)
本次設計還充分考慮了現實氨燃料基礎設施尚不完善的情況,例如加注方式采用中艙布置,便于對接常規20,000立方米級手持氣體船,加注區域設置“氣密通道”與泄漏收集托盤,并配置智能報警、氨氣探頭與高液位傳感系統。船體布置上,橋樓及生活區配備獨立通風系統、過濾裝置與壓力調節設施,即使在泄漏或火災情況下,也能形成正壓保護環境,保障船員操作與撤離安全。
在系統安全驗證方面,該設計還構建了多種對比情景,包括全氨動力、氨+電池混合、以及傳統燃油系統等。結果顯示,在采用氣密艙室和優化布置后,全氨動力船的風險水平已基本控制在IMO設定的目標安全線以下,具有良好的可工程化性,特別是針對工程師、輪機員等接觸頻率較高崗位,風險也已降至“可接受”區間,展現出氨燃料船舶在技術和安全層面的成熟度。
作為全球首個完成全船方案、風險評估與船級社認證的氨燃料集裝箱船設計,本項目將成為行業標準制定的重要參考,并為后續船東投資決策、船廠工程設計、監管機構規則制定提供范本。MMMCZCS表示,該設計不僅是一次技術工程突破,更是推進氨燃料從試驗走向商業化應用的關鍵一步。接下來,中心將繼續在船員培訓、港口配套、操作規范與人因工程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助力全球航運脫碳進程。
【投稿】【提供線索】【轉載】請后臺留言或電郵投稿,主題格式為【投稿】+文章標題,發送至media@xindemarine.com郵箱。
聯系主編:陳洋1599851196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