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比較尷尬的事兒。
一邊是英偉達的市值突破了4萬億,另一邊是外賣大戰升級,美團、阿里、京東一口氣燒掉了上千億。本來這兩件事兒沒啥可比性,但透過現象看本質,你又能發現,中美企業間的差距早就寫在了DNA里。
要知道,4萬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將近29萬億,換算成公司,那是22個阿里巴巴、57個美團、93個京東。英偉達用一塊芯片就撐起來一個利潤王國,H100的成本也就3000多,但售價卻在3萬美元,毛利率竟然高達900%。
而咱們這邊的商業大佬天天忙得跟軍閥大亂斗似的。阿里達了500億補貼,京東用社保綁定騎手,美團則一邊放血,一邊刷出來個1.2億訂單。三家平臺燒了上千億,不過是搶一杯奶茶的配送權。
兩件事兒放在一起太過抽象,一個是把未來科技感拉滿,一個是高端的商戰卷生卷死。你以為他們都叫科技企業,但拆開來看早就不是一個物種。那中美的科技公司到底差在哪兒呢?
首先就是創業邏輯不一樣,美國是在賭技術,咱們是在搶紅利。就拿英偉達來說,黃仁勛最初的想法很簡單,未來計算機一定離不開圖像處理器,所以得搞底層框架。當時沒人能看懂,也沒有心情去了解什么是GPU概念。結果30年后AI產業爆發,英偉達也從一個賣顯卡的變成了AI時代最賺錢企業。
而咱們大部分的科技創業項目起點往往是哪里有流量紅利,哪里有補貼空間。比如拼信息社交起家,瞄準的是天貓不要的下沉市場。美團一開始是做團購的,后來用騎手加補貼的方式成了外賣巨頭。某手機也是看到了供應鏈完善才下場殺進了汽車產業。
這些當然都是非常高明的商業戰術,但本質上還是存量博弈,不是什么技術創新。
你可以說,中國企業務實,但也必須承認,美國企業更愿意為不確定性長期下注。這倒不是說中國企業家缺少長遠眼光,而是資本的成色,從一開始就決定了發展路徑。
要知道,科技創新企業離不開資本市場,但這個資本可以是催化劑,也可以是催命符。英偉達前期拿到2000萬美元,基本沒人要求他三年盈利。因為美股市場的邏輯是,你只要能講清楚未來的增長路徑,哪怕公司虧十年,也有人愿意投資做長線。
還有特斯拉一度虧了60多億美元,馬斯克差點破產。但你會發現,只要產品和愿景足夠炸裂,總有人愿意在最困難的時候拉他一把。所以特斯拉進入中國后,能迅速崛起,很快就反超福特、豐田,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制造商。
而咱們的資本市場更像是個放大鏡。你增長得快,它就追捧你,你利潤下滑,它就抽你的血。很多VC投資項目不是看技術,而是看今年能不能漲用戶,明年能不能美股上市,三年能不能順利變現?
你要搞芯片,不好意思,周期太長;你要做操作系統,對手實力太強;你要做AI技術框架,只有國家項目才有耐心一點點去做。所以最后資本往往投向了教培、直播、消費貸,都是些火少來錢快的行業。
更悲劇的是,一旦賽道火了,大資金就會閉著眼睛殺進來。先是抬高估值,用數字魔法把一個千萬公司捧到10個億,然后就卷價格、卷效率,最后就是比誰的續航長,誰能卷死競爭對手。
這一點從中美VC的結構就能看出來,美國的大筆資金集中在deep tech,也就是AI芯片、量子計算和清潔能源領域。而咱們國內的大筆資金集中在消費互聯網,比如短劇平臺、付費直播和教育培訓。
同樣是風險投資,美國資本投的是未來10年,中國資本投的是技術財報。為什么市場邏輯差別這么大?那是因為一個向全球賣技術,一個在本地卷人潮。
英偉達、特斯拉瞄準的是全球市場,他們不需要自己搞物流、鋪渠道、打廣告,連銷售都可以半自動化。但他們的技術相互融合,從來不需要訂單,也不需要花大把錢,天天琢磨怎么給客戶洗腦。這叫高技術、低人力、強溢價的生意模型。
而咱們這邊的科技公司,哪怕是最賺錢的美團、拼多多,本質上賣的是效率。也就是把人和貨匹配得更快,分發得更精準,補貼算得更精細。他們不是不努力,而是市場模型只能玩人效游戲。比如商家入駐要補貼,用戶下單要補貼,騎手送達要抽傭金,還要加價。
說到算法,只有調度系統稍微用到AI,但跟通用大模型關系并不大,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結構,靠人力擴張,靠補貼維穩,靠低價卷同行。你送得越快、越便宜、越精準,用戶就越依賴你,但你卻賺不到錢,還要繼續燒更多的錢。咱們看到的是外賣三國殺,實際的現狀是企業集體失血。
今年的阿里外賣預計虧損410億,京東虧260億,美團利潤減少250億,放在汽車行業,情況也差不了多少。
為什么兩邊的商業模式差距這么大?那是因為美國公司做的是產品飛輪,技術不斷迭代。中國企業玩的是成本螺旋,卷死同行,一家獨大。別看兩邊都號稱科技公司,你去看他們的組織結構和話語權就能明白。
因為英偉達最有權力的是CTO、架構師、工程師,CEO黃仁勛本身就是技術出身,一手抓芯片架構,一手抓產品發布。OpenAI的創始人是研究院出身,馬斯克是物理學霸,SpaceX的核心高管是火箭工程師。
而中國的很多科技公司最有權力的是市場部、運營部和商業化部門。他們的技術專家都在打輔助,主要工作就是實現產品功能,配合營銷活動,對其顆粒度修復bug,完成To B To C的落地場景。
你去問大廠員工就知道,數據好看,升值快,真要提個方向創新,十有八九會被HR勸退。
大家可別誤會,我可不是說中國人不尊重技術,而是在一個效率導向的市場里,技術不是護城河,是成本中心。所以是技術主導還是運營主導,就決定了企業戰略能不能長線投入,是否愿意容忍前期虧損,是否敢花幾年時間去做一件很難但值得去做的事兒。
如果非要一句話總結中美科技企業差距,美國是創新導向型社會,中國是效率導向型社會。啥意思?就是美國社會愿意接受失敗,愿意為不確定的未來下注。資本能夠容忍十年沒結果,只要那是對的方向。所以它能不斷誕生蘋果、谷歌、英偉達、OpenAI。哪怕是失敗的WeWork、The Reserve這樣的科技騙局,也至少都在探索新的東西。
中國社會更追求確定性成功,不允許浪費、不喜歡失敗,擅長優化。于是我們成了世界最強的組織者,把同樣的事兒做得更快、更便宜、更高效。我們是最強大的效率社會,但效率再高,也需要創新為源頭貢獻。
今天的英偉達走了整整30年,才從游戲顯卡走到了算力之王。期間經歷了好幾次低谷,數字戰略調整還差點倒在挖礦浪潮里,它之所以能成為全球最貴的公司,不是因為幸運,而是因為它敢于賭未來,能扛得住虧損,能長期做同一件事兒。
反觀我們這邊,一年燒掉1000億外賣補貼,換來的是騎手更累,用戶習慣更差,平臺更加焦慮。企業做了這么多科技化運營,卻幾乎沒有留下任何通用性技術。
中國社會不缺聰明人,不缺工程師,也不缺市場需求,缺的是能長期做技術突破的機制和土壤。所以國家一直在強調反內卷、反內耗,是要讓那些真正做技術的企業活下去、活得好。
但國內像英偉達這種做基礎的公司太少了,而且大部分都活得很艱難。他們不是缺少資金,就是卡在了供應鏈上,客戶也大多是政府或者實驗室,商業變現路徑更是少得可憐。
以前說美國人善于從0到1,咱們可以把1變成100。但現在來看,不過是在熟人的社會里卷生卷死,你可以把低價補貼營銷包裝成科技,但世界不缺外賣公司,缺的是不斷突破的英偉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