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傳言說,一群頂級專家又在建議加大自激消費的規模。我只能嘆惜。
消費不需要刺激,消費不振,手機前的朋友們都感同身受吧。這兩年呢,錢不好掙了,生意不好做了,整個經濟啊,好像有點跑不動了。這個時候呢,你打開電視、刷刷手機,幾乎所有的藥方都指向一個詞——刺激消費。
專家們苦口婆心,大家不花錢,東西就賣不出去;東西賣不出去,工廠就得停工;工廠停工,工人就得失業;工人失業就更不敢花錢了。你看,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所以呢就號召讓大家花錢。于是乎,各種大招就來了。
最典型的就是發消費券,就是國補。你買個車,政府給你補貼3000;你換個家電,政府給你打個8折。看,我這個電腦就是國補8折買的。刺激消費在全世界都不新鮮,它是凱恩斯在上世紀發明出來的、應對經濟危機的一種政府策略,就叫消費是經濟的引擎。這當然是錯誤的。真正的經濟發展是隨著資本的積累、生產的不斷擴大,所以刺激消費是違背了經濟規律。
政府發消費券,這個錢是天上掉下來的嗎?顯然不是。政府不是一個生產單位。它不創造財富,它只是財富的搬運工。這筆錢呢,只有一個來源——稅收。而稅收主要就兩個地方,要么來自于個人,要么來自于企業。
那我們先看第一種,稅收主要來自于個人。政府呢,先把我的錢通過稅收的形式收上去,然后再設計一個非常復雜的規則,印成一張消費券發給我,并告訴我必須在3個月內,在指定的商店買指定的商品,才能把本來就屬于我的錢花出去。如果我不買東西,那就是收了我的稅,補貼給別人買東西,這就叫轉移支付。
我們再來看第二種,稅收來自于企業。這下聽起來好像合理多了,從企業那收錢發給老百姓花,這就是劫富濟貧呀,多有正義感。但是問題就出在這里了,要展開講講的。
現在倡導大家花錢消費,買吃的、穿的、用的,比如一碗面條、一輛汽車、一件T恤,這些呢都叫消費品。特點是滿足你當下的欲望。還有一種花錢叫購買資本品,就是那些不能直接吃、不能直接穿,但是能夠幫助我們生產出更多更好消費品的東西。比如一臺縫紉機,它不能穿,但是它能夠做出更多的T恤;一個機床對消費者沒用,但它能制造出汽車的零部件;程序員開發的工業軟件,科學家在實驗室里研究的新技術,這些都是資本品。它們的特點是滿足你未來的欲望。
一個社會是怎么變富裕的?
就是因為我們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資本品。資本家投資就是在投資本品,那些能生產出更多消費品的廠房、設備或流水線。
大家都看過《魯濱遜漂流記》的故事吧?魯濱遜漂流到一個荒島上,他第一天只能用手抓魚,一天累死累活抓到兩條,當天就吃完了,這是純粹的消費,沒有資本積累。第二天他下了一個決心,今天我只吃一條魚,省下半天的時間去砍樹編網做一張漁網。這個過程就叫儲蓄和投資。
他儲蓄了本可以用來抓魚的時間和精力,把它投資到制造漁網這個資本品上。他當天是餓著肚子的,他的消費水平是下降了,但是第三天奇跡發生了,他用這張漁網打撈上來20條魚,他吃兩條都撐得慌。剩下的18條他可以曬成魚干,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去蓋房子、做衣服,甚至去探索小島。他的生活水平發生了質的飛躍,是什么讓他變富裕的?是那張漁網,是那個從當下的消費中省出來,然后轉化而成的資本品。
所以一個社會通往繁榮的唯一道路,就是不斷地把一部分資源從直接消費中節省出來,投入到資本品的生產和積累中去。這個過程就叫資本積累。
我們今天能夠用上智能手機,能享受到便捷的外賣,不是因為我們昨天消費得多,恰恰相反,是因為有無數企業和個人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把賺來的錢沒有全部花掉,而是投入到研發、建廠房、買機器這些制造未來的事情上去了。
搞懂了什么叫資本品,我們再回來看刺激消費這件事兒。當政府從企業那里通過稅收拿走一筆錢,然后把它變成消費券,發給民眾去買車、買家電的時候,它就把未來可能被企業家用于再投資的錢,也就是本來要變成新的機器、新的研發、新的廠房的資本品強制變成了民眾手中的消費品,這就是把未來能夠創造更多財富的錢在當下吃掉、用掉了。
有個寓言,當春天來了,農民有一袋種子,他可以選擇把種子播種到地里,秋天收獲100袋糧食,他也可以選擇直接磨成面,烤成餅吃了。刺激消費,就是勸農民別等了,快把種子吃了吧。它讓你獲得了當下的滿足,但代價是豐收的秋天永遠地消失了。
那個被抽走稅收的企業,它本來打算用這筆錢升級一條生產線,生產效率可以提升50%,這意味著未來它能生產的商品價格可以降低30%,而且它還能夠多雇傭20個工人。現在,錢被拿走了,生產線升級不了了,商品價格降不下來,新的工作崗位也消失了。
我們只看到了拿到消費券的人,喜氣洋洋地開走了新的汽車。我們沒有看到那個因為生產線無法升級而被扼殺的更便宜的商品和20個本來可以獲得工作的失業者。
200年前,經濟學家巴斯夏寫過一本書,叫做《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
當一個社會長期大規模系統性地執行著這種吃種子的策略,把資本在當下就消費掉了的后果有3點。
第一,資本的匱乏和隨之而來的生產增長停滯。因為種子都被吃掉了,地里長不出足夠多的莊稼,企業沒有足夠的資本去更新設備、去搞研發,生產效率就無法提升,整個經濟的蛋糕就無法做大。
第二,工資的停滯和就業機會的減少。工人的工資最終是由他的勞動生產率決定的。一個開著挖掘機蓋房子的工人和一個拿著鐵鍬蓋房子的工人,誰工資高?
肯定是開挖掘機的工人。因為挖掘機這個資本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生產能力。當整個社會的資本品積累速度變慢,人均擁有的資本品在減少的時候,普通人的工資就無法上漲。企業也會因為缺乏資本擴張的能力,無法提供更多新的就業崗位。
第三就是消費品價格下降的速度變慢了,甚至停滯或者上漲了。我們進行資本積累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未來的消費品變得越來越便宜、越來越好、越來越多。想一想,30年前的大哥大幾萬塊一個,只有大老板用得起。今天1000塊的智能手機功能比它強大100倍,是刺激消費的結果嗎?恰恰相反,是無數科技公司把利潤省下來,投入到研發和生產線這些資本品里才帶來的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
資本積累的真正偉大之處在于,它能創造一種通貨緊縮,是一種良性的,讓所有人的購買力都不斷提升。而我們那些刺激消費的政策,就是提前吃掉未來的種子,延緩甚至阻礙這個過程。
今天的內容,手機前的你如果看明白了,你就超過了90%的專家和教授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