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盯著娃哈哈家族爭產的八卦了,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宗家是否瘋狂侵吞國有資產。家族爭產的消息,不過是將真正的問題暴露在大眾面前罷了。
娃哈哈,在我們心中可是值得驕傲的民族品牌,一年營收大幾百億,利潤幾十億,聽起來就很厲害。可你知道嗎?娃哈哈集團最大股東雖是國資,但多年來,國資一分錢分紅都沒拿到。更驚人的是,最近有權威媒體發布長篇報道,明確指出娃哈哈集團的利潤僅占整個娃哈哈體系的0.3%。就算有分紅,國資從幾十億利潤里一年也只能拿到幾百萬。這不是典型的“窮廟富和尚”嘛!
這篇報道還將矛頭指向宗馥莉,稱她在娃哈哈集團體系外打造了一個龐大的“個人版娃哈哈集團”,涉嫌導致國有資產流失,架空國資。這到底怎么回事?報道說的有道理嗎?要弄清楚,還得從娃哈哈的股權結構說起。
我們熟知的娃哈哈集團有三個股東,最大股東是杭州上城區文旅集團,占股46%,妥妥的大股東;二股東是宗馥莉,占股29.4%;剩下24.6%屬于娃哈哈基層工會。
按理來說,娃哈哈每年賺100塊,國資理論上應拿46塊。可實際上,據權威媒體測算,國資只能拿到0.39塊,也就是39塊。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利潤大頭被娃哈哈體外引資企業拿走了。
如今,娃哈哈99%的產品都由體外公司代工。現在各地那些帶有“娃哈哈”三個字的工廠,比如沈陽娃哈哈榮泰食品有限公司、大理娃哈哈飲料有限公司,看似是娃哈哈自己的工廠,實則與娃哈哈集團沒有股權關聯,只是幫娃哈哈集團代工生產產品,卻實實在在分走了不少利潤。
這些帶“娃哈哈”名字的工廠,背后股東都是境外公司。深挖后發現,真正股東是宗馥莉和一些公司元老,其中元老還包括宗慶后兩個美國籍子女的母親杜建英。
另外,有個叫弘盛集團的公司,現在代工娃哈哈三分之一的產品,而弘盛也是境外公司控股,實際控制人還是宗馥莉。更夸張的是,娃哈哈所有銷售渠道、銷售網絡都歸弘盛集團管。
比如一桶水,娃哈哈集團以2.44元賣給弘盛,弘盛轉手就加價到7.52元對外銷售,利潤就這樣合法轉移了。集團大股東連口湯都喝不上。也就是說,娃哈哈集團只出了個品牌,生產和銷售全外包給二股東宗馥莉和元老們的公司了。這哪是正常經營公司該有的樣子?
而且,就算娃哈哈集團只出品牌,生產銷售外包,也不至于只分到這么少。很多國外飲料品牌在國內找代工和銷售網絡,都能享有利潤大頭。那為什么娃哈哈集團只能分到0.39%呢?
據那篇權威報道,2022年整個娃哈哈體系,包括代工廠和銷售網絡,總利潤47億,可作為大股東的國資所在的娃哈哈集團,利潤只有可憐的1800萬。這公平嗎?這正是大家氣憤的地方。說白了,就是二股東和元老們是不是借著給娃哈哈代工代銷的名義,轉走了本該屬于娃哈哈集團的巨額利潤。
另外,今年年初,宗馥莉背著杭州國資,想把387個娃哈哈商標以1億元價格轉給弘盛集團旗下。這事兒明顯涉嫌侵占國有資產,還好被國資及時發現攔下。要知道,這些商標公開估值800億以上。
當然,像娃哈哈集團這種治理結構,想上市根本不可能。怪不得娃哈哈一直宣稱絕不上市割韭菜。現在宗馥莉更是想用弘盛集團的代工廠逐步替換那些帶“娃哈哈”名字的工廠,說白了,就是宗馥莉和娃哈哈元老們,以及她的幾個弟弟妹妹在爭奪娃哈哈代工的利潤。
不過,現在也有人為宗慶后說話,也有一定道理。因為娃哈哈前身是杭州上城區文旅局下屬的校辦企業經銷部,當年宗慶后借了14萬塊承包下來,創業資金和所有風險都是他一人承擔,而國資當年只出了企業經營資質。
有人覺得,這樣的情況下,國資就分走46%利潤,情理上好像不太合適。而被質疑最多的弘盛集團,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所以現在各方都承認,娃哈哈面臨的是歷史遺留問題。那以后該怎么辦呢?
我覺得,現在的娃哈哈集團應該與所有娃哈哈系的代工廠和銷售公司合并,當然包括弘盛集團,這樣就能把娃哈哈系所有利益擺到明面上。然后國資、宗家和娃哈哈基層工會再重新商量股權分配比例,比如國資占10%,宗家和基層工會占90%。這么做好處明顯,對娃哈哈集團的國資股東來說,雖然股份比例降了,但以后能分到更多利潤和紅利;對宗家來說,再也不會有侵吞國有資產的嫌疑,大家都安心了。以后娃哈哈想上市或者進行其他資本運作,也都不是問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