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平壤大同江畔飄著薄霧。58歲的國營商店售貨員崔英姬輕輕掩上家門,褪色的工作服口袋里裝著兩枚水煮蛋——這是給孫子留的早餐。作為擁有三十年工齡的老員工,她每月工資折合人民幣2160元,在鄰居們眼中已是"體面人家"。街坊們不知道的是,這份工資要養(yǎng)活三代五口人。
在這個被重重謎團包裹的國度,普通退休金每月僅400元左右,年輕人起薪多在300-500元間。崔英姬的工資能突破兩千元,全因她三十年全勤換來的"功勛員工"補貼。在朝鮮,像她這樣月入兩千還能養(yǎng)活全家的主婦,堪稱生活智慧的集大成者。
國家配給的底色
崔家的老式公寓里,陽光透過蕾絲窗簾灑在五斗柜上。最頂層的抽屜里珍藏著一摞紅色小本,這些福利憑證比存折更珍貴:
住房證:72平米三居室零租金
糧本:每月45公斤平價糧(大米0.1元/斤)
醫(yī)療證:覆蓋全家五口的免費醫(yī)療
"去年小孫子肺炎住院兩周。"崔英姬撫摸著醫(yī)療證上的燙金字樣,"結(jié)賬時醫(yī)生只說'把證收好'。" 在朝鮮,這種深入骨髓的安全感構(gòu)筑了生活的底色。
三代人的精算術
廚房里,崔英姬正在施展"魔法"。憑糧本購買的雞蛋(0.5元/個)裹上自制辣醬,變成黑市上價值5元的"風味蛋"。中國產(chǎn)的掛面分裝成小捆,每捆加價0.5元轉(zhuǎn)賣給鄰居。這些微操作每月能增收200元。
"這是媽媽傳下來的生存術。"她掀開泡菜缸,底層埋著珍貴的牛肉——市場價200元/公斤的奢侈品,她每次只買二兩,切成薄片凍在舊暖瓶里,每次湯里放兩片提鮮。
最奢侈的消費是給女兒買的那雙人造革短靴。在光復百貨柜臺前猶豫三周后,她終于掏出580元。"售貨員都認得我了。"崔英姬笑著展示鞋柜里的戰(zhàn)利品,"這雙鞋頂普通工人兩個月工資,但能穿五年。"
被托舉的尊嚴
周三下午的社區(qū)診所,崔英姬攙扶丈夫做理療。老人因早年煤礦工作落下腰疾,每次30分鐘的針灸治療完全免費。"要是沒有國家兜底..."她望著治療室墻上的金日成畫像喃喃道。
窗外的社區(qū)廣場上,退休老人正在打門球。85歲的樸大爺曾參加上甘嶺戰(zhàn)役,如今住在政府分配的養(yǎng)老公寓。"我每月退休金450元,但看病吃藥全包。"他拍拍崔英姬丈夫的肩膀,"咱們這代人,國家管到底。"
變化在崔家的餐桌上悄然顯現(xiàn)。女兒美蘭在涉外酒店當清潔工,月薪可達1800元。她帶回家的日本巧克力(市場價300元/盒),讓孫子興奮得整晚睡不著。"現(xiàn)在年輕人不一樣了。"崔英姬小心地收起糖紙,"美蘭說要攢錢買中國智能手機。"
這些積蓄源自崔英姬獨創(chuàng)的"三屜存錢法":
左邊抽屜:工資到賬先存300元死期
中間抽屜:代鄰居腌泡菜月賺150元
右邊抽屜:收集涉外酒店廢棄洗發(fā)水分裝出售
最珍貴的是一只鐵皮餅干盒,里面裝著全家五年攢下的兩萬元"夢想基金"。每當美蘭夜班歸來,母女倆就著節(jié)能燈光數(shù)鈔票:"等攢夠數(shù),給你爸換個人工關節(jié)。"
立冬那晚,崔家飄出人參雞湯的香氣。崔英姬從市場咬牙買了半只雞(120元),配上糧本兌換的人參須。當蒸汽模糊了窗玻璃,她忽然想起四十年前的新婚夜——那時全家月收入不到百元,喝碗雞蛋湯就是盛宴。
"現(xiàn)在孫子頓頓有蛋吃。"她把雞腿夾進老人碗里。記賬本上,本月奇跡般結(jié)余502元。這個朝鮮主婦用三十年練就的生存智慧,在計劃經(jīng)濟的框架下織出溫暖的網(wǎng)——國家兜住生存的底,她用雙手掙來生活的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