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人們抬頭仰望星空,幻想遙遠外層空間的景象。如今,在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核心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衛星技術如同璀璨星辰,閃耀于科技發展的浩瀚蒼穹。
衛星,廣義上指在宇宙中所有圍繞行星或其他更大天體運行的天體,既有天然衛星,也有人造衛星。人造衛星是目前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按照運行軌道高度劃分,分為低軌道衛星、中軌道衛星、高軌道衛星等;按照用途劃分,又可分為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偵察衛星、導航衛星、測地衛星等。這些種類繁多、用途廣泛的人造衛星,成為推動經濟發展、保障國家安全、改變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對維護太空安全有著重要影響。
中國星辰 昂首邁向浩瀚蒼穹
人類征服太空是一曲雄渾壯麗的史詩,這其中活躍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身影。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太空傳來《東方紅》悠揚的樂曲聲,由此開啟了中國航天事業。此后,我國航天事業迅速發展,從承載通信、導航、遙感等各項服務和任務的衛星遍布近地軌道,到飛船、空間站尋夢太空;從“嫦娥”探月,到“祝融”探火、“羲和”逐日,中國人在廣袤太空留下了一個個堅實足跡。
經過26年接續奮斗,北斗系統完成全球組網部署,在全球一半以上國家和地區推廣使用,中國精度點亮了世界坐標,成為蒼穹中的“指路明燈”。從“東方紅一號”的孤星閃耀,到如今的群星璀璨,中國之“星”,正不斷書寫著探索浩瀚星空、建設科技強國的嶄新篇章。
大國博弈 衛星領域激烈角逐
當前,國際戰略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大國間的戰略博弈正加速向太空領域擴展,世界各國在太空的開發、利用上競爭日趨激烈,個別國家鼓吹太空霸權論和軍備競賽論甚囂塵上,太空威脅和沖突苗頭不時涌現,太空安全面臨新的挑戰。
近地太空軌道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是未來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自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起,世界航天發射次數快速增加,2024年,全球航天發射超過260次。與此同時,可重復使用火箭、巨型星座、量子通信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迅猛發展與創新突破,也使得太空開發成本進入快速下降通道。不斷攀升的發射次數、呈指數級增長的衛星數量以及全球范圍內掀起的太空熱,都使本就有限的近地軌道愈發擁擠,世界亟需維護太空安全的規則秩序。
中國方案 和平利用大國擔當
外層空間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探索、開發、和平利用外層空間是人類共同的追求。中國始終秉持航天事業是人類共同事業的理念,堅持和平、主權、普惠、共治原則,倡導把太空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競技場。中國堅決反對太空武器化和外空軍備競賽,積極參與聯合國外空安全治理,第77屆、78屆聯合國大會裁軍與國際安全委員會高票通過中國、俄羅斯等國共提的“不首先在外空部署武器”和“防止外空軍備競賽的進一步切實措施”決議,為人類和平利用外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國家安全機關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依法嚴厲打擊危害我太空領域關鍵技術和數據的滲透竊密破壞活動,為航天強國建設筑牢安全屏障。
來源:國家安全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