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成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舉措。貴州省依托其獨特的高原山地地理環境,積極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產業,在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本報告基于貴州省農業農村廳公開資料、產業數據及典型案例,結合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建設要求,對貴州省國家農業產業強鎮的發展現狀進行結構化分析,著重探討高原特色產業創新路徑及其實踐指導價值。
一、總體發展格局:山地特色產業體系成型
創建規模與產業覆蓋 貴州省已累計建成 48 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覆蓋了茶葉、辣椒、藍莓、中藥材等 12 個特色優勢產業,形成了“一鎮一鏈、多鏈協同”的產業布局。2024 年,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產值增長 4.2%,帶動 413 萬脫貧人口實現增收。省級財政銜接資金投入 71 億元,重點對 20 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給予支持,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
高原特色產業集群建設
茶葉產業:構建了“貴州綠茶”省域品牌與區域子品牌相結合的體系,如都勻毛尖、湄潭翠芽等。該品牌價值在全國地理標志中位列第 21 位,彰顯了貴州茶葉產業的品牌影響力。
藍莓產業:麻江縣建成全國最大的藍莓種植基地,2024 年鮮果產量占全國的 15%,且七成產品實現訂單預售,體現了產業的規模優勢和市場競爭力。
中藥材產業:畢節市積極發展天麻精深加工,通過凍干技術使產品附加值提升 300%,2024 年產業規模突破 60 億元,推動了中藥材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二、核心發展模式:三鏈融合與科技賦能
全產業鏈延伸實踐
麻江藍莓產業:構建了“組培育苗 - 標準化種植 - 深加工 - 冷鏈物流”的完整產業鏈條。建成 50 畝智能溫室大棚,年育苗 3000 萬株,配套果酒、花青素提取生產線,加工轉化率達到 66%,實現了產業的上下游協同發展。
鎮寧蜂糖李產業:推廣“龍頭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的訂單模式,并于 2024 年申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建設智能化分揀中心與跨境電商云倉,提升了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和市場流通能力。
數字技術深度應用
智慧種植:白朗縣果蔬基地應用植保無人機,使青稞病蟲害防治效率提升 40%;江孜縣搭建青稞大數據平臺,實現產量提升 12%,體現了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生產標準化:安龍縣菜心基地通過 RCEP 供港澳認證,執行“六不用”生態標準(無農藥、化肥、除草劑等),日供大灣區 4.5 萬斤,保障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市場供應。
農文旅融合創新
化屋村苗繡產業:將黃粑、黃牛、苗繡“三黃”產業與鄉村旅游相結合,開發非遺體驗、研學旅游項目,帶動戶均增收 5000 元,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湄潭茶旅融合:串聯萬畝茶園與茶文化博物館,形成“采茶 - 制茶 - 品茶”的體驗鏈,2024 年接待游客量增長 35%,提升了產業的綜合效益。
三、現存挑戰與瓶頸
產業鏈韌性不足 貴州省農產品初級加工占比高,如辣椒以干制為主,高附加值產品開發滯后。農產品加工率為 66%,低于東部省份平均水平,產業鏈抗風險能力有待提高。
品牌溢價能力弱 除“貴州綠茶”外,多數區域品牌如蜂糖李、天麻等尚未形成全國性影響力,在高端市場缺乏定價權,品牌價值未能充分體現。
要素制約突出
地形限制:貴州省 92.5%的國土面積為山地丘陵,導致農業機械化率不足 40%,限制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
人才短缺:農業科技人員密度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 65%,人才匱乏成為制約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四、前瞻性發展路徑建議
科技強鏈:破解山地約束
推廣“山地智慧農業”模式:參考白朗縣經驗,在 48 個強鎮普及無人機管護、水肥一體化系統,目標是到 2027 年將機械化率提升至 55%,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智能化和機械化水平。
建設特色產業科創平臺:重點攻關藍莓花青素穩態化提取、天麻藥用成分定向萃取技術,打造黔東南生物科技產業園,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品牌增值與市場突圍
構建“貴品臻選”品牌矩陣:推動蜂糖李、麻江藍莓等納入“黔系列”公共品牌體系,實行“一品一碼”溯源認證,提升品牌的市場認可度和競爭力。
拓展跨境貿易通道:借力西部陸海新通道,開通貴陽 - 東盟農產品冷鏈專列,目標是到 2026 年使特色農產品出口額增長 30%,開拓國際市場。
創新聯農帶農機制
推廣“三變改革 +”模式:復制應泉村經驗,讓農民以土地入股蝴蝶蘭種苗基地,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和務工收入,實現年分紅 + 務工收入超 3 萬元。
試點碳匯增收機制:參考西藏草場固碳模式,在黔東南林區開展“固碳造林 - 企業認購”交易,拓寬生態補償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五、結論與行動路線
貴州省農業產業強鎮已形成了以山地特色產業引領、三產深度融合的發展范式。為實現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下一步應聚焦以下目標:
短期(2025 - 2026):完成蜂糖李、藍莓等 5 個強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申報,建設 10 個數字農業示范基地,為產業發展提供示范和引領。
中期(2027):實現農產品加工率達到 75%以上,培育 3 個產值超 50 億元的區域公用品牌,提升產業的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
長期(2030):建成“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農產品供應樞紐”和“RCEP 特色農產品跨境集散中心”,加強與國內外市場的對接,實現農業產業的國際化發展。
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關注科技成果在農業產業中的轉化效率、品牌建設的具體策略和效果評估,以及聯農帶農機制的可持續性等方面,為貴州省農業產業強鎮的發展提供更深入、更具針對性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