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8月司法部“青年律師西部鍛煉計劃”啟動后,廣州10名青年律師背上行囊,奔赴西藏、青海、貴州、云南等地。
一年間,他們累計接待群眾咨詢超3500余人次,代寫法律文書近900份,辦理法律援助案件超200件,挽回群眾合理經濟損失超370萬元,開展各類法治講座、普法活動達140余場,用專業與溫情在西部寫下一個個關于守護與溫暖的法治故事。
1
法援為民
以專業服務護佑特殊群體
在西南大地上,青年律師需要直面的是特殊群體權益亟待維護的現實。
“國家派來的律師讓我重獲勇氣。”在小卓(化名)寫給廣東信德盛律師事務所陳婷娜律師的感謝信中,字跡稚嫩,卻句句滾燙。
去年春天,六年級學生小卓不幸受到傷害,家人因法律意識不足而束手無策,偶然得知法律援助中心可提供免費幫助,便抱著一絲希望前來求助。在值班窗口,雙眼通紅的他們遇到了在此駐點的陳婷娜律師。
仔細詢問情況后,陳婷娜律師當即聯合婦聯、檢察院搭建“法律+心理”援助鏈,用藏語耐心疏導孩子的恐懼,用漢語向家長解釋訴訟流程。為推進案件辦理,她逐頁梳理案卷、細致收集證據,既以專業素養釋法明理,又用溫柔耐心撫平小卓內心的創傷,更通過針對性建議幫助孩子重建生活信心。
“特別感謝陳婷娜姐姐對我的幫助,讓我心里的石頭能夠落地。”小卓在感謝信中寫道,這句樸實的話語,既道出了律師的專業擔當,更彰顯了法律援助為邊疆未成年人撐起法治晴空的深遠意義。
(青年律師陳婷娜(左一)在林芝市巴宜區八一鎮廣場開展“婦女節法治宣傳”活動,為藏族女性同胞們解答法律問題)
在云南楚雄州永仁縣法援中心里,廣東泓比晟律師事務所張琴律師的工作日志中記錄著她為特殊群體寫下的“守護答卷”。
面對17歲迷途少年吳某,她緊抓“誤認住所”這一案件細節,多次向公安、檢察院提交法律意見,最終促成不起訴決定,讓少年重返校園;為輕中度精神障礙患者李某辯護時,她走訪村委會核實病情、厘清被害人過錯,推動雙方和解,助其獲得緩刑;對聽力二級殘疾的交通肇事案當事人,她創新溝通方式,通過放大嘴型、逐字慢說、寫字補充,最終憑借自首情節與積極賠償的辯護意見,為當事人爭取到有期徒刑九個月的公正判決。無聲世界的訴求、迷途少年的未來,都在她的守護里被照亮。
(青年律師張琴(右一)在永定鎮司法所參與調解)
而當維權焦點轉向勞動者權益,在貴州燎原鎮駐點服務、來自廣東君信經綸君厚律師事務所的楊健洋律師更多關心的是當地工人的法律訴求。在這里,每一起用工安全事故都牽動著礦工家庭的生計。面對井下作業致腿部六級傷殘、塵肺病未獲工傷認定的梁某,楊健洋律師在其一審二審敗訴、情緒激動上訪之際,主動上門“拉家常”式釋法,傾聽當事人心聲。在發現其核心訴求不僅是賠償金額,更是后續治療保障與塵肺病醫保報銷難題后,楊健洋律師更是奔走于政府、社保、醫院多部門之間,促進其聯動協商,最終通過司法救助機制促進解決梁某的實際困難。
“看到當事人臉上重新有了笑容,我感覺對‘法律溫度’的含義有了更深的理解。”楊健洋律師說。
(青年律師楊健洋(右一)在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燎原鎮為當地群眾提供民法典普法宣傳服務)
2
彰顯溫度
用情理交融化解矛盾糾紛
從特定群體的守護到鄰里鄉親的紛爭,青年律師的腳步邁向更廣闊的鄉土,那里有習俗與法律的碰撞,更有情理的溫度。
這天,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涌來一對爭吵的叔侄,來自廣東頂匠律師事務所的黃敏華律師正在值班,見此情形,迅速對雙方進行情緒安撫,并了解案情。
原來,叔侄倆人原共同放牧100畝草場,分家后因未設置圍欄,叔叔飼養的少量牛羊頻繁越界啃食,導致侄子的100頭牛羊面臨草料短缺問題。時值高原寒冬,牲畜若無充足飼料越冬,凍死風險極高。起初,雙方僅就牛羊飼養問題和草場界址劃分兩個焦點存在分歧,但隨著爭議延伸至沙漠化土地的歸屬權,矛盾愈演愈烈,最終導致爭吵不止,誰也不能說服對方。
為了提升調解的成功率與信服度,黃敏華律師在調解中充分融入藏族信仰和習俗,邀請寺院有威望的喇嘛與通曉藏語的同事參加“調解大會”,最終促成叔叔讓侄子100頭牛羊過冬、侄子贈送叔叔20頭羊助叔叔改善經濟環境的溫情結局。這場融合藏族習俗與法律智慧的調解,不僅化解了可能導致重大損失的草場糾紛,更讓叔侄倆重拾親情。
(青年律師黃敏華(右三)到切吉鄉參與下鄉普法)
青海的草場糾紛靠習俗與法律融合破局,而在貴州的山村,語言的隔閡成了新的挑戰。來自廣東駿道律師事務所的彭永權律師初到貴州六盤水六枝特區司法局銀壺司法所時,方言帶來的障礙讓他無所適從。
“第一次到村民家里調解的時候,我不知道他們說的‘得沒得’是問‘能否維權’的意思,還差點鬧出笑話。”為了能更好地開展調解工作,彭永權律師下了“大功夫”。沒事的時候,他便會跟著調解員走村串戶,在耳濡目染中了解當地文化,學習當地俗語。
如今的他能熟練將當地方言轉換為法言法語,在360余人次的法律咨詢中實現“方言問法、白話釋法”,這種語境的跨越使他在跨區域法律服務能力、糾紛調解技巧能力等方面得到鍛煉和提升。
(青年律師彭永權在12348平臺以線上形式提供法律服務)
當調解智慧遇上土地確權難題,駐點在習水縣司法局、來自廣東金橋百信律師事務所的譚焱中律師則運用“專業調查+柔性調解”的方式破局。在一起因土地證缺失引發的行政復議案中,村民去世前未辦證便將土地分給兩子,僅由村委會見證劃界,最終兩兒媳因使用權爭執報警,不服拘留處罰后申請復議。
為了使雙方矛盾得到有效調解,譚焱中律師通過調取土地登記信息、多次現場勘查及聯動公安召開聯席會議的方式,從親屬關系切入勸導,最終促成公安撤銷處罰、雙方和解。這場糾紛的化解,既守住了法律底線,更修復了家庭關系,為基層治理注入法治暖流。
(青年律師譚焱中在習水縣行政復議中心值班)
3
聚智獻策
在基層治理中展青年風采
西部的法治建設,不僅需要個案的守護與糾紛的化解,更需要制度層面的完善與支撐,青年律師將一線實踐的經驗智慧,轉化為推動法治政府建設的強勁動能。
在林芝的重大工程項目工地上,來自廣東天諾律師事務所的唐僑律師牽頭編制的《林芝市重大工程項目法律服務手冊》里藏著“高原特色”。在協助林芝市司法局開展行政執法協調監督工作的過程中,她特意將高原施工特有的用工糾紛處理流程加入到《手冊》中,破解建設工程領域用工管理難題。
同時,她開展“伴隨式”輔助工作,深度參與司法行政實務,累計出具專業法律意見書38份,為行政決策提供堅實法律支撐。更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入黨積極分子,唐僑律師以黨建為紐帶,推動林芝市律師聯合黨支部與廣東天諾律師事務所黨支部簽訂黨建共建協議,牽頭組織的“提升法律援助案件質量”專題分享會為法援質效添薪加火,讓紅色動能在邊疆法治土壤里蓬勃生長。
(青年律師唐僑(左二)在林芝市統計局協助參與行政執法監督工作)
這種從實踐中提煉規范、服務決策的模式,在貴州桐梓縣駐點、來自廣東穗和律師事務所的馬運勇律師參與的卷宗評查工作中得到了另一種形式的體現。他協助貴州桐梓縣司法局累計完成2910件法援案件和104件行政復議卷宗的評查工作,采取“交叉互評+重點抽查+領導復審”模式,從“案件實體規范、程序合規、文書質量、卷宗歸檔、受援人滿意度”五個維度開展評查評分,讓法治政府建設既有溫度,更有精度。
(青年律師馬運勇協助桐梓縣司法局評查、整理法律援助卷宗)
在行政復議一線,來自廣東君南律師事務所的蘭傳陽律師以專業助力貴州省盤州市司法局依法行政。在一起行政機關以“超20年訴訟時效”為由終止調查的案件中,他深入研究法條,結合事實認定申請人立案的時效并未超過,最終促使行政機關重新履職,維護了群眾合法權益。
(青年律師蘭傳陽(右二)在貴州省盤州市司法局參加行政復議案件研討會)
而在安順的山村,來自廣東豪航律師事務所的宋鈺儀律師百余次跋涉下鄉、走村入戶,把紙上的法條拆解成身邊事、身邊人,以一案一課、一事一議的“土味”宣講,讓冰冷的法律長出溫度。以案釋法,她幫助矯正對象增強守法自覺性,樹立正確法治觀念。
(青年律師宋鈺儀在安順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接待群眾關于勞動維權方面法律咨詢)
“在西部支援的經歷讓我明白,基層需要的法治力量不僅在于法律的條文里,更在于每一次認真傾聽的耐心里。”宋鈺儀律師的這句話,不僅道出了她自己的內心,更是10位青年律師的共同心聲。
當法治的星光穿透西部的層巒疊嶂,這群青年律師已在雪域高原、大山村落間扎根接近一年。如今,他們仍活躍在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中,書寫著無愧于時代的青春華章,努力讓法治陽光普照西部大地的每一個角落。
資訊來源 | 廣州律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