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犽犽樂
聲明:本文內容均基于權威資料整理,結合個人見解創作的原創文字,文中已注明參考資料和截圖,請知悉
呂特與特朗普
7月15日當天,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內發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國際事件。北約秘書長馬克·呂特面對鏡頭公開“點名”中印巴三國。
他以一種近乎命令的口吻要求這三個國家,應立即致電普京進行勸解,否則將面臨來自美國的“嚴厲懲罰”!
特朗普
這番言論聽起來就讓人覺得有些荒誕。一個剛剛上任不久的北約領導人,竟然操著美國的心,去對三個與該事件無直接關聯的域外大國發出威脅。
這種邏輯上的跳躍實在太大,以至于許多人第一反應不是憤怒,而是感到十分滑稽。這就像是小區保安拿著雞毛當令箭,去指揮其他社區的住戶如何生活。
那么,呂特究竟是從哪里獲得這樣的勇氣?他真的以為僅憑一張空頭支票,就能號令全球主要獨立國家聽命于己嗎?
馬克·呂特
北約秘書長的幼稚喊話
呂特憑什么認為自己的話如此有分量?其實答案很簡單,他并不是在表達個人觀點,而是在借用他人之力為自己撐腰。
這位被他視為靠山的人正是曾公開稱其為“父親”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呂特的這一舉動,不過是在特朗普搭建好的舞臺上,試圖為自己爭取一個更顯眼的角色。
要理解呂特的行為動機,就必須先看清主角的劇本。
特朗普
就在呂特發表講話的前一天,特朗普對外發布了醞釀已久的“重大聲明”。
內容延續了典型的特朗普風格:要求普京在50天內解決與烏克蘭的問題,否則將對所有俄羅斯商品征收100%的關稅。
這個威脅聽起來很嚇人,但稍加分析便能發現其實際效果非常有限。目前美俄之間的貿易額微乎其微,即便提高到1000%的稅率也難以對俄羅斯造成實質性影響。
進出口貿易
特朗普本人當然清楚這一點,因此他的真正意圖在于另一個概念——“二級關稅”。
據白宮內部人士透露,這項政策的核心在于,任何購買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產品的國家,在向美國出口商品時也將面臨同等高額關稅。
此舉明顯針對俄羅斯的主要貿易伙伴,尤其是中國和印度這些能源進口大國。
馬克·呂特
實際上,這種策略美國過去屢試不爽,可以說是維持其全球影響力的一項傳統手段,甚至可以稱為“老手藝”。
而呂特所做的,就是提前將特朗普尚未正式實施的計劃公之于眾。他誤以為自己緊跟了“父親”的步伐,展現出了卓越的國際視野和領導才能。
但他忽略了一個關鍵前提:狐假虎威需要真正的老虎在一旁坐鎮。作為北約秘書長,他既不具備實質權力,也無法左右美國決策。這場表演除了暴露其依賴心理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積極意義。
那呂特為何急于表現忠誠呢?因為在7月12日,整個北約特別是歐洲政界陷入一片恐慌。
當時特朗普宣布將對歐盟加征關稅,卻對中國和俄羅斯只字未提。這一舉動讓歐洲人頓時亂了陣腳。
他們最擔心的情節似乎正在上演:特朗普是否會為了自身利益繞開歐洲,私下與普京達成關于烏克蘭問題的協議?
普京特朗普
如果美俄真的達成某種協議,那么歐洲這兩年多來投入的資金、人力以及承受的能源危機和通脹壓力,豈不成了一個巨大的笑話?
幸運的是,這種擔憂持續不到48小時,局勢就發生了轉變。特朗普突然態度大變,向俄羅斯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強硬通牒。
這對前兩天還深陷被拋棄恐懼中的歐洲政客而言,就如同溺水者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
特朗普與普京會面
在他們眼中,特朗普的形象瞬間從一個隨時可能背叛的商人,重新變回那個可信賴的、對抗俄羅斯的“自由世界領袖”。
這種情緒的巨大波動催生出強烈的投機心理。呂特等人秉持的邏輯非常簡單:必須抓住這次機會,趁著美國強勢出擊,趕緊跟風施壓。只有將壓力傳遞給中、印、巴等國,才能迫使他們幫助歐洲遏制普京。
由此可以看出,北約并非真正強大,而是在極度恐慌后看到一絲希望,便急不可耐地想要趁機撈一把。
呂特與特朗普
幼稚到家的呂特
然而,當呂特沉醉于自己“運籌帷幄”的幻想中時,他可能完全沒意識到,他與特朗普合演的這出戲,從一開始就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前提之上。
他們天真地以為只要發出威脅,對方就會害怕屈服。現實卻是他們選錯了對象,無論是中國、印度還是巴西,都不是幾句恐嚇就能輕易嚇倒的軟弱國家。
以印度為例,莫迪政府正因關稅問題與美國僵持不下,甚至一直在考慮如何反制。
莫迪
現在呂特居然用美國的關稅大棒去威脅印度,這簡直是在一個本就憋著一肚子火的人面前玩火,除了讓人覺得可笑以外根本不會有任何效果。
至于中國的立場更是始終如一,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怎么可能因為你一句威脅就跑去命令普京?
這類行為背后反映出的是當代歐洲部分政治精英與現實世界的嚴重脫節。
北約
他們長期生活在由各種政治正確、理想主義價值觀構建的“溫室”中,逐漸形成了一種錯覺,認為全世界都應該按照他們的規則運行。
他們在內部習慣使用“價值觀”統一思想、調和分歧,便天真地以為這套方法在國際上同樣有效。
但他們似乎忘記了,美國乃至歐洲早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國際政治的本質,從來都是基于國家實力和現實利益的博弈,而不是誰在道德上喊得更響亮。
馬克·呂特
當一個政治人物脫離了現實利益的基礎,滿口空泛的原則和價值觀時,他的言行在真正的國際大玩家眼中,就會顯得格外稚嫩和不切實際。
呂特的發言與其說是一次外交失誤,不如說是這種癥狀的一次集中爆發。
這個癥狀即為當代歐洲政治某種程度上的“自我催眠”。為了整合內部差異巨大、利益訴求各不相同的二十多個成員國,歐盟不得不構建起一套強大的、超越國家利益的共同價值觀體系。
圖源網絡
這套價值體系在歐盟內部確實起到了凝聚作用,但副作用也非常明顯。
常年沉浸在其中的政治家們,說著說著自己就真信了這套理論。他們開始堅信自己站在人類歷史和道德的制高點上,全世界都理應追隨他們的腳步。
一旦有國家不按他們的劇本走,他們不是反思劇本本身存在問題,而是認定對方“不講道理”、“違背潮流”。
歐盟
簡而言之,就是被自己那一套理念“洗腦”了。他們無法理解為什么中國、印度等國家會把本國的發展和安全放在所謂的“國際道義”之上。
在他們看來,這是完全不可理喻的。這種認知偏差導致他們做出的判斷和采取的行動,常常在現實中遭遇挫折。
呂特此次試圖代表“父親”出面,去威脅三個擁有自主權的大國,正是這種思維模式的典型體現。
馬克·呂特
結語
呂特以為自己手握“美國制裁”這張底牌就能號令天下,卻沒意識到在一些大國眼里,他更像是一個被寵壞的孩子,連大小王都分不清楚。
他不過是拿著一張自己根本沒有資格打出去的牌,進行一場注定失敗的豪賭。
顯然,這場鬧劇最終除了讓世界再次看清歐洲某些政客的真實水平之外,不會產生任何實質性結果。
特朗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