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兩架F-15EX戰斗機降落在沖繩嘉手納基地的跑道上時,美國空軍正在下一盤危險的棋。
這款脫胎于1976年設計的“古董戰機”最新改型,被五角大樓寄予厚望——既要填補F-35難產的窟窿,又要對抗中國殲-20的機海戰術,還要在臺海火藥桶上澆一桶冰水。但翻開軍事賬本就會發現,這場看似針鋒相對的部署背后,藏著美國軍工復合體的精算師邏輯:用最低成本維持最大威懾,哪怕需要把冷戰老兵的壽命再延長二十年。
(圖1)
說實話,中國戰機的產能碾壓讓五角大樓如坐針氈。
每生產一架F-35(如圖1)的功夫,中國就能下線1.2架殲-16或殲-10C,更別說年產量不斷增加的殲-20已經讓美國喪失代差優勢。
F-15EX此刻進駐嘉手納,本質是場止損行動——這座距離臺灣僅650公里的基地,跑道盡頭停滿老舊的F-15C/D,這些機齡比飛行員父親還大的戰機,雷達性能甚至不如中國出口給巴基斯坦的梟龍block3。
選擇升級F-15而非全面換裝F-35,暴露了美國空軍的兩難:既要應對解放軍火箭軍數千枚導彈瞄準的“擊機場戰爭”,又得在國會預算鷹派的眼皮底下精打細算。
F-15EX的賣點正在于此:它能用F-35六分之一的維護成本,攜帶12枚導彈充當“空中彈藥庫”,為隱形戰機提供火力支援,這種高低搭配像極了超市里“買打折牛排搭售臨期紅酒”的促銷策略。
但嘉手納的機庫擴建計劃泄露了更深層的焦慮。中國在西太平洋猛增的3000多個加固機堡,相當于給每架戰機都配備了防彈衣,而美軍在同區域的掩體數量還不到中國的十分之一。
這種差距在臺海推演中意味著:解放軍可以用退役殲-7改裝的無人機群消耗“愛國者”導彈,等美軍彈藥見底時,再出動殲-20收割戰場。
(圖2)
美國“混凝土天空”報告里的數據更觸目驚心:包括關島在內的美軍前沿基地,停機坪總面積居然不及解放軍的三分之一。這也解釋了為何F-15EX(如圖2)要優先部署沖繩——它不需要專用隱身機庫,能在露天陣地快速補給,這種“皮實耐造”的特性,恰恰是應對中國導彈飽和攻擊的無奈之選。
中國反制手段的升級速度遠超美國預期。當美國還在為年產量18架的F-15EX生產線發愁時,中國脈動生產線正以下餃子般的速度吐出新銳戰機。
更讓五角大樓夜不能寐的是解放軍“變廢為寶”的戰術創新:那些本該進博物館的殲-6、殲-7,經過改裝成了自殺式無人機,既解決了飛行員培養跟不上產能的短板,又創造出“無人機海”的新戰法。
這種思維差異在臺海形成鮮明對比:美軍執著于用單價8000萬美元的F-15EX爭奪制空權,解放軍則用80萬美元的改裝無人機消耗對手,就像用淘寶貨圍攻奢侈品專柜。
美國國會最近吵翻天的“墜機計劃”,本質上是對軍工體系失靈的一次補救。要求關島增建導彈防御系統、把戰機分散到太平洋小島,這些措施活像給破房子到處打補丁。
但真正的死結在于:當中國用全國之力發展軍事航空時,美國軍工廠商還在為洛馬和波音的利益分配扯皮。
(圖3)
F-15EX項目重啟背后,是波音游說集團在國會山長達十年的運作,他們甚至說服空軍接受給四代機裝上AI輔助決策系統,并宣稱能對抗五代機。這種軍工利益綁架戰略的惡果,就是美軍不得不用21世紀的技術,修補20世紀留下的戰力漏洞。
然而,第六代機競賽的哨聲已經吹響,但雙方跑道起點截然不同。美國NGAD項目(如圖3)還在PPT階段,中國殲-36的原型機已被衛星拍到三次試飛。
值得玩味的是,五角大樓2024年突然追加采購72架F-15EX,這種“一邊研發未來戰機,一邊囤積過時武器”的精神分裂行為,暴露出其戰略搖擺:既想維持對華威懾,又不愿承擔軍事變革的成本。
相比之下,解放軍“生產一代、試飛一代、預研一代”的遞進策略,正在把數量優勢轉化為體系優勢——當美軍為36架F-15EX歡呼時,中國空軍已開始測試無人機與殲-20的蜂群戰術。
沖繩民眾的抗議聲浪或許揭示了這場博弈的終極悖論:美國越是強化前沿部署,地區安全困境就越發無解。
#夏季圖文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