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雯
有一天,你忽然發現,自己不再活得那么小心翼翼了。
你不再反復揣測別人的語氣、臉色,不再把別人的一句話當回事,不再為了一點肯定而把自己壓縮到連情緒都不敢有。
你開始做決定的時候,不再“問十個人的意見”,而是回頭問自己:“我,真正想要什么?”
你不再執著于“別人怎么看”,而是更關心“我自己過得好不好”。
這一刻,你也許還沒賺到大錢,還沒成為你理想中的樣子,但請你記住:
這,已經是你“走大運”的開始。
因為你終于開始擁有一個真正幸運的人所具備的底層氣質——“主體性”。
01|什么是“主體性”?它不是自我,而是“掌舵感”
“主體性”這個詞,聽起來有點哲學,其實很日常。
它意味著:你的人生,是你自己做主;你不再被他人控制、被情緒拖著走,而是有清晰的選擇意識和方向感。
擁有主體性的人,往往具備這幾個特征:
不再“看別人臉色”來決定自己怎么活;
可以聽取建議,但最終由自己拍板;
情緒可以有波動,但不再被輕易帶走;
在關系里不依附、不討好,也不控制他人。
簡單說就是——你從“被動反應”變成了“主動選擇”。
而當你開始有這種掌舵感時,人生真的會悄悄“開掛”起來。
因為宇宙,從來眷顧的,都是那些知道自己要去哪,并為之堅定前行的人。
02|你曾失去的主體性,大多是在以下三個階段
你不是天生沒有主體性的,其實,你小時候是很有“主見”的。
你餓了就哭,喜歡就要,不喜歡就拒絕。你本來就有很強的“我是我”的意識。
只是后來,在成長的過程里,你慢慢失去了它。
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做**“內在邊界的塌陷”**,指的是:
你逐漸不敢表達真實的感受和想法,因為害怕“不被接納、不被喜歡”。
你什么時候開始丟掉了主體性呢?
第一階段:討好型人格形成期
小時候你或許被教導:
“不要頂嘴”
“你要聽話,別人才會喜歡你”
“你要懂事,爸媽才會更愛你”
于是你學會了不表達、不反抗、不主張。
你的潛意識告訴你:我的感受不重要,重要的是別人滿意。
從那一刻起,你就悄悄開始把“人生遙控器”交了出去。
第二階段:社會化磨平棱角期
長大后你進入學校、職場、社會,在規則與人情里被反復打磨。
你不敢在群體中“太不同”,怕被孤立;
你不敢堅持己見,怕被說“難搞”;
你甚至連“我不喜歡”都說不出口,怕破壞氛圍。
你越活越圓滑,結果是:你也越來越遠離了真實的自己。
第三階段:關系依附消耗期
在親密關系中,你也許曾愛一個人愛到迷失自我。
他不聯系你,你等;
他冷淡你,你反思;
他不在意你,你還想“多做點什么讓他看到”。
你活得越來越像他情緒的附屬品,一言一行都圍著對方轉。
你以為這是愛,其實是一種深度失衡的關系——你把主體性讓渡了,只剩“需要被回應”的期待。
03|找回主體性,是走出人生困局的分水嶺
你有沒有發現:那些真正開始順起來的人,往往不是運氣突然變好,而是他們的心態,先變了。
他們不再盲目順從,也不再到處找認同,而是開始回到“自己”身上。
這其實是一種心理能量的回流。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說:
“一個人幸福的前提,是擁有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
而這個“掌控感”,就是主體性。
當你重新找回它時,你的人生會在以下三方面悄然改變:
① 行動不再拖延,因為你知道“我想做”
你以前容易焦慮、拖延、反復,是因為你太怕“做錯”。
你總想等一個指引、一個鼓勵、一個確認。
但有主體性的人不一樣——
他們的動力來自內部,而不是外部認同。
他們會說:“我就是想這么試試”;他們不是“不怕錯”,而是不再因為“怕錯”而停滯不前。
當你敢開始,你就已經贏了一半。
② 情緒不再被他人牽著走,因為你有內在界限
你不會因為別人一句話就玻璃心,也不會因為別人的冷漠就全盤否定自己。
你可以覺察情緒,但不會讓情緒駕馭你。
因為你知道:別人的評價、沉默、態度,是他們的責任,不是你的全部意義。
你開始設下情緒邊界:
我可以關心你,但我不會迷失在你情緒里。
這是成年人世界最難的修行,但也是真正強者的氣質。
③ 決策更果斷,因為你在聽自己的聲音
你不再糾結“別人怎么看”,也不再讓恐懼主導選擇。
你開始練習“照顧自己的感受”作為核心標準:
這件事,我愿不愿意?
這段關系,我舒不舒服?
這個環境,我適不適合?
你慢慢知道:
決定做什么,并不是“有沒有資格”,而是“我愿不愿意為它負責”。
當你開始問“我真正想要什么”,而不是“別人希望我怎么樣”,
你已經從“被動人生”切換到了“主動創造模式”。
你已經在走大運的路上了。
04|如何找回主體性?三個溫柔而堅定的練習
找回主體性,不需要你對抗所有人,也不需要你變得強硬刻薄。
它是一種慢慢練習的心理肌肉,只要你愿意開始,就一定會越來越強大。
練習一:日常對話中,先問自己再回應別人
別急著說“都可以”、“聽你的”、“我沒關系”。
你可以停一秒,問自己:
“我真正想說的是什么?我想要的是什么?”
哪怕最后你還是配合對方,但你已經完成了一次“內在對齊”的鍛煉。
練習二:建立一個“為自己做主”的清單
每天至少做一件事是“完全為自己”的:
不解釋地拒絕一次;
不征求意見地買個小東西;
不內疚地休息一晚;
不依賴別人的贊同地發布一條內容。
這些行為看起來很小,但它們會讓你越來越有“掌控感”。
你會慢慢明白:我的人生,是我說了算。
練習三:設定“情緒斷點”
當你發現自己又被別人的情緒綁架、又陷入過度在意時,給自己一個“情緒斷點”。
默念一句話:
“我不需要為別人的感受負責,我只為自己的反應負責。”
然后回到自己的節奏中去:呼吸、喝水、散步、寫字,
做任何能把注意力從“對方”拉回到“自己”的動作。
你每一次這樣做,都是在給自己重建邊界。
05 | 梅娘說:一個人開始走大運,不是從天而降的機會,而是內在秩序的回歸
親愛的你,
你并不是運氣差、能力差、命不好,你只是還沒有完全回到你自己身上。
你的人生不是誰的附屬品,不是情緒的奴隸,不是別人的劇本。
你是你。
當你學會不再迎合、不再依附、不再討好,當你開始認真聽自己想說什么、想做什么、想成為什么,你會發現,生活真的變得不一樣了。
你不再焦慮別人怎么看,你不再頻繁內耗、左右為難,你開始主動做決定,主動過生活。
而這,正是“好運”的本質:宇宙開始眷顧那個拿回人生主導權的你。
從今天起,
愿你重新成為自己人生的導演、主演、編劇,溫柔堅定地,對這個世界說:
“我就是我,我選擇了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