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國際舞臺上接連發生兩起外交事件,德國和菲律賓分別召見中國大使,抗議不同的問題。德國針對的是中國海軍在紅海用激光照射德國軍機,菲律賓則不滿中國對一名參議員的制裁。
這兩件事雖然發生在不同地區,背景各異,但都讓中德和中菲關系蒙上了一層陰影。德國直指激光照射威脅人員安全,菲律賓則認為制裁干涉了主權。這兩起事件不僅反映了大國間的博弈,也暴露了當前國際關系的復雜性。
2025年7月初,紅海亞丁灣附近,德國一架比奇350偵察機在執行歐盟“阿斯皮德斯行動”任務時,遭遇中國海軍054A型護衛艦的激光照射。
這架飛機隸屬德國海軍,任務是監視紅海航道,保護商船免受也門胡塞武裝的威脅。激光照射事件發生在7月2日,德國軍方確認后,立即向外交部報告。
德國外交部認為,這種行為不僅干擾了飛行任務,還可能對飛行員的視力造成損害,性質相當嚴重。7月8日,德國外交部在柏林召見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遞交抗議照會,要求中方解釋并確保類似事件不再發生。
德國外交部的聲明指出,激光照射危及了機組人員的安全,破壞了歐盟在紅海的護航行動。德國國防部補充,飛機在照射后中止任務,安全返回吉布提的歐盟軍事基地。
德國媒體廣泛報道此事,《法蘭克福匯報》刊文稱,這是中德關系中首次公開的海上摩擦事件,可能影響雙方在安全領域的合作。
德國方面還提到,類似激光照射事件在過去中美之間曾多次發生,但中國與歐盟國家在海上發生此類對峙尚屬首次。這種背景讓事件顯得格外敏感,德國輿論開始討論是否需要調整對華政策。
中國外交部對此迅速回應。7月9日,發言人毛寧在記者會上表示,德國的指控“缺乏事實依據”。她指出,中國海軍在亞丁灣的護航行動是為了維護國際航道安全,與歐盟的護航任務目標一致。中方與多國在紅海保持了溝通,德國的指控可能存在誤解。
毛寧強調,中方愿通過外交渠道與德方溝通,澄清事實,避免進一步摩擦。中國駐德國大使館也發布聲明,稱中國海軍的行為符合國際法,沒有針對任何國家的惡意。
德國的外交動作并非孤立。歐盟委員會對事件表示關切,7月10日召見中國駐歐盟大使,要求中方提供更多細節。歐盟的“阿斯皮德斯行動”旨在應對胡塞武裝的威脅,德國是主要參與國之一,派遣了多架飛機和艦艇。
激光照射事件讓歐盟內部開始討論是否需要加強對紅海任務的防護措施。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在布魯塞爾的一次會議上表示,歐盟將繼續維護紅海航道的安全,同時希望與中國保持開放的對話渠道。
菲律賓也在處理與中國的外交爭端。7月1日,中國外交部宣布對菲律賓參議員里薩·洪蒂維羅斯實施制裁,禁止其入境中國及香港、澳門等地。制裁的理由是洪蒂維羅斯在涉華問題上的“惡劣表現”。
她近年來多次在參議院提出針對南海的議案,試圖通過立法劃定菲律賓在爭議海域的專屬經濟區。這些議案被中方視為挑戰中國在南海的主權主張。洪蒂維羅斯還曾在公開場合多次批評中國在南海的島礁建設,措辭尖銳,引發中方強烈不滿。
7月3日,菲律賓外交部在馬尼拉召見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表達對制裁的不滿。菲律賓外交部聲明稱,中國的制裁措施是對菲律賓主權的干涉,洪蒂維羅斯作為民選議員,其立法行為屬于菲律賓內部事務。
菲律賓強調,作為民主國家,議員的言論和履職受法律保護,中國的制裁違背了主權平等的原則。菲律賓外交部長馬納洛主持了這次會談,重申菲方希望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分歧,同時繼續維護在南海的權益。
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回應稱,制裁是針對洪蒂維羅斯個人行為的必要措施,不影響菲中整體關系。中方認為,洪蒂維羅斯的議案和言論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和利益,制裁是為了維護中方的合法權益。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在記者會上表示,制裁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針對的是個別政客的挑釁行為,而非菲律賓全體。發言人還呼吁菲方通過對話妥善處理南海問題,避免采取對抗性措施。
菲律賓國內對制裁的反應呈現兩極分化。部分媒體和民眾支持洪蒂維羅斯,認為她的強硬立場是在捍衛國家利益。《菲律賓星報》刊文稱,洪蒂維羅斯的議案反映了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的堅定態度。
但也有聲音擔憂,制裁可能加劇菲中在南海的緊張關系,影響雙邊貿易和投資。菲律賓商界尤其關注此事,因為中國是菲律賓的重要貿易伙伴,2024年雙邊貿易額超過400億美元。制裁事件讓一些企業擔心未來合作的不確定性。
德國和菲律賓的召見行動雖然背景不同,但都指向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強勢姿態。德國的抗議聚焦于安全問題,紅海作為全球貿易的重要通道,任何軍事摩擦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菲律賓的抗議則更多涉及主權和國內政治,洪蒂維羅斯的制裁事件被一些菲律賓政客用來動員國內支持,試圖在南海問題上爭取更多話語權。兩起事件都在短時間內吸引了國際媒體的關注,成為2025年7月外交領域的熱點。
德國的激光照射事件還引發了關于軍事技術使用的討論。激光照射在現代軍事中通常用于測距或干擾,但若使用不當,可能對人員造成傷害。
德國軍方表示,涉事的中國護衛艦使用了高功率激光,超出常規測距設備的強度。德國智庫“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分析稱,此類事件可能促使歐盟重新評估與中國在紅海的軍事互動方式。德國作為歐盟的核心成員,其態度對歐盟的對華政策有重要影響。
菲律賓的制裁事件則與南海的長期爭端密切相關。南海是全球最重要的海上通道之一,每年通過的貿易額高達3.5萬億美元。菲律賓近年來加強了與美國、日本等國的軍事合作,試圖在南海問題上形成制衡。
中國對洪蒂維羅斯的制裁被一些分析人士視為對菲律賓國內強硬派的一次警告。菲律賓政府雖然表達了不滿,但整體上仍保持克制,避免事件升級為全面的外交沖突。
兩起事件的共同點在于,德國和菲律賓都選擇了召見大使這一外交手段,表明事態的嚴重性。召見大使在國際關系中是一種常見的抗議方式,但通常不會導致關系徹底破裂。
德國和菲律賓的動作更多是為了表達立場,同時向國內民眾展示政府的強硬態度。德國需要維護其在歐盟中的領導地位,菲律賓則希望在南海問題上爭取更多國際支持。
從更廣的視角看,這兩起事件反映了當前國際關系中的結構性矛盾。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在全球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難免與其他國家產生摩擦。
德國作為歐盟的支柱,重視航行自由和國際規則;菲律賓則在南海問題上尋求更大的話語權,同時受制于國內政治的壓力。兩起事件雖然規模不大,但都觸及了敏感的安全和主權議題,容易被放大為地緣政治的信號。
德國的抗議得到了歐盟其他成員國的關注。法國和荷蘭等國也在紅海部署了軍艦,參與護航行動。激光照射事件讓這些國家開始重新審視紅海任務的風險。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表示,歐盟將加強與中國的溝通,避免類似事件重演。德國國內的綠黨和社民黨也對此事展開討論,綠黨主張對華采取更強硬的政策,社民黨則更傾向于通過對話解決問題。
菲律賓的抗議則在東盟內部引發反響。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國也在南海與中國存在爭議,對菲律賓的處境表示理解。但東盟整體上傾向于避免公開對抗中國,因為中國是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
菲律賓政府在召見大使后,主動與東盟國家溝通,試圖在地區層面尋求支持。馬納洛外長還計劃在下一次東盟外長會議上討論南海問題,希望推動多邊對話。
兩起事件的背景還與全球地緣政治的變遷有關。2025年,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性,中美之間的競爭持續加劇。德國作為歐盟的經濟引擎,需要平衡對華經濟合作與安全關切。
菲律賓則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既依賴美國的軍事支持,又不愿完全疏遠中國。兩國的召見行動雖然針對具體事件,但也反映了它們在復雜國際環境中的戰略考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