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6 日,廣州南沙迎來低空經濟領域的里程碑事件 —— 國內首個專注于低空飛行器氣動研究的復合型風洞正式落成啟用。這座由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下稱 “廣天院”)打造的試驗設施,不僅填補了低空飛行器從實驗室到真實場景的驗證空白,更將為大灣區乃至全國的低空裝備研發按下 “加速鍵”。同日,全空間無人體系綜合試驗場同步啟用,兩大平臺共同構建起支撐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 “基礎設施矩陣”。
風洞 “破局”:讓低空飛行器在 “人造狂風” 中煉就安全
“有一代風洞,才有一代飛行器”—— 這句航空業的老話,在低空經濟領域同樣適用。與民航客機在高空穩定氣流中飛行不同,低空飛行器需在樓宇間穿梭、應對突發陣風,其氣動特性與安全驗證面臨獨特挑戰。此次啟用的復合型風洞,正是為破解這一難題而生。
風洞創新性融合了航空級風洞與工業級風墻系統的優勢,48 個風機組成的風墻可精準模擬 7 級持續風、陣風、切向風等復雜風場,還原城市低空的真實氣流環境。“以前研發無人機,得等自然天氣‘配合’才能測試抗風性,現在在風洞里 7×24 小時都能做實驗。” 廣天院風洞試驗平臺負責人尚祖銘介紹,通過模擬樓宇間的湍流、突發側風等場景,能全方位驗證飛行器的穩定性與應急響應能力。
對企業而言,這一突破意味著研發周期的大幅縮短。此前,大灣區民營企業獲取風洞試驗資源需排隊一年,如今通過該平臺可將等待時間壓縮至兩個月。小鵬匯天、威凱檢測等 10 余家企業已提交測試需求,涵蓋 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物流無人機等多種機型。
試驗場 “織網”:物理與數字雙輪驅動場景驗證
與風洞同步啟用的全空間無人體系綜合試驗場,構建起 “物理 + 數字” 的雙驗證空間。物理試驗場涵蓋 33 平方公里空域、垂直起降場、5G-A 通感一體網絡等設施,可開展無人機集群飛行、應急救援等實景測試;數字試驗場則依托超算中心與數字孿生技術,實現飛行器航線規劃、風險預警的虛擬仿真。
“比如測試無人機跨江配送,既可以在物理場進行實際飛行,也能在數字場模擬暴雨、強風等極端天氣下的應對方案。” 廣天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 “虛實結合” 模式,能大幅降低試驗成本,加速技術迭代。目前,深圳海關已計劃利用該試驗場開展無人機跨境物流的安全驗證,探索 “空中報關” 新場景。
生態共建:從技術驗證到標準輸出的協同網絡
風洞與試驗場的啟用,并非孤立的基建投入,而是大灣區構建低空經濟生態的關鍵一環。啟用儀式上,廣天院與 7 家單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深圳海關工業品檢測技術中心將共建跨境物流無人機標準,中國人保將開發針對低空裝備的科技保險產品,中國移動則負責完善試驗場的通信保障體系。
更值得關注的是,廣天院計劃建設 “灣區 1 號” 風洞試驗數據共享平臺,推動測試數據開放復用。“比如某企業的抗風測試數據,經過脫敏處理后可共享給高校用于算法優化,避免重復試驗。” 尚祖銘說,此舉將加速行業共性技術突破。同步揭牌的廣州市空天科學技術與應用重點實驗室、低空經濟質量基礎設施服務站,則進一步完善了 “研發 - 測試 - 認證” 的全鏈條服務。
從風洞里的 “人造狂風” 到試驗場上的 “虛實聯動”,廣州南沙的這一布局,不僅為大灣區低空經濟裝上 “安全鎖”,更通過標準共建、數據共享,推動產業從 “單兵突進” 邁向 “協同共贏”。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大灣區正加速成為全球低空裝備研發的 “試驗田” 與 “輸出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