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療的造富神話,又一次上演。
近日,AI醫療公司OpenEvidence獲得了2.1億美元的B輪融資,估值飆升至3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51億元)。
本輪由谷歌和凱鵬華盈共同領投,老股東紅杉資本繼續押注,此外還獲得Coatue、Conviction和Thrive的投資。
要知道今年2月,OpenEvidence才拿下了紅杉資本的7500萬美元的A輪資金,以10億美元估值躋身AI獨角獸俱樂部,僅5個月后,估值再一次迎來倍數增長。
有趣的是,此次谷歌投了一家醫學界的“谷歌”。
通過免費向醫生開放專業AI醫學助手,OpenEvidence已覆蓋美國40%醫生,并且還在迅速積累用戶。
此外,OpenEvidence也是首個以廣告形式產生收入的AI醫療產品,公司預計其ARR(年度經常性收入)將達到5000萬美元,且隨著用戶增長具有高成長性。
可以說,OpenEvidence正在為醫療行業帶來全新的商業路徑。
AI連續創業者,打造“醫學版谷歌”
OpenEvidence成立于2022年,總部位于美國邁阿密,致力于為醫生提供臨床級診斷工具。
公司由Daniel Nadler創辦,他是一名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連續創業者。
OpenEvidence創始人Daniel Nadler
2012年,Daniel Nadler創辦了一家AI金融公司Kensho Technologies。當時,他發現當時最頂級的研究機構還在用傳統的excel分析數據,于是推出了基于AI的金融智能分析平臺,并迅速拿下了高盛,摩根大通,美銀美林等大型投行。
2018 年 3 月 ,Kensho被標普全球( S&P Global )以5.5億美元收購,創下當時華爾街最大 AI 公司并購紀錄。
和之前的成功經驗類似,Daniel Nadler再一次精準捕捉到了醫療領域的痛點。
醫學知識爆炸的時代,對醫生知識要求非常高,然而面對層出不窮的新藥,醫學指南以及醫學論文,臨床醫生被信息過載壓得喘不過氣來。
對于醫生來說,在處理復雜病例的同時,要跟上日益增長的醫學知識的挑戰,迫切需要更好的信息獲取途徑。
于是Nadler找到了牛津大學計算機博士Zachary Ziegler,共同創辦了OpenEvidence,為醫生群體免費提供以AI為驅動的專業診斷Copilot,幫助臨床醫生更好地進行決策。
產品一經推出后,迅速引發了醫生群體的關注。通過醫生之間的口口相傳,平臺用戶以“病毒式”裂變速度增長。
OpenEvidence稱,美國40%的醫生都注冊了OpenEvidence(超過430000名醫生),并且還在以每月65000名的速度累積。
公司業務量也在迅速增長,2024年7月OpenEvidence每個月來自醫生的查詢僅有358,000 次,一年后的現在,公司每月就要為醫生提供8,500,000次臨床咨詢,是此前的近24倍。
公司廣告收入也在以預估5000萬美元的年化速度增長,商業化變現路徑明確。
技術基礎:專業化醫療對話AI
如果用三個核心詞語形容OpenEvidence的產品:那就是免費、準確、自動化。
從創辦時間來看,OpenEvidence成立于2022年,恰逢ChatGPT帶來的大語言模型浪潮。
當時,所有人認為大模型只要參數規模更大、算法更好后,就能夠對專業領域進行降維打擊。
但Nadler認為:“并非所有產品都是為了想出一個超級算法?!?/p>
與通用大語言模型不同,醫學領域知識不允許出現錯誤與“幻覺”,這關乎于患者生命。
在創始人看來,與其為了尋找問題而構建技術,不如專注于解決真正的痛點。一名專業醫生,是無法完全信任ChatGPT給出的答案。
而OpenEvidence做到了集大模型和傳統知識庫所長,以免費的方式迅速占領了市場。
相較于通用大模型(如ChatGPT),OpenEvidence能夠提供更精準答案,并且鏈接到相關證據;而相較于傳統UpToDate知識庫,OpenEvidence更新更快,且內容搜索更智能,節省了醫生的大量時間。
因此,OpenEvidence選擇僅在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上,訓練更小、更垂直的醫學應用模型。AI不會抓取公共互聯網上的內容,將幻覺和錯誤盡量降到了最低。
通用大模型因為內容防火墻的原因,絕大多數只能獲取摘要內容,無法保證內容準確度。
而另一邊,傳統的UpToDate需要醫生手動搜索,并且耗費大量的時間對比才能得出答案。
OpenEvidence的核心搜索產品專為速度而設計,可在大約5-10秒內給出答案,并且為醫生提供診斷和臨床治療建議,并且論文實時更新。
這不得不提到,在醫學內容供應上,OpenEvidence已經與各家學術出版社形成了共生關系。
當前,OpenEvidence與美國醫學會、《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美國醫學會雜志》以及包括 JAMA Oncology 和 JAMA Neurology 在內的所有 11 種醫學專業期刊建立了戰略內容合作伙伴關系。
醫學期刊為OpenEvidence提供高質量內容,反過來,AI產品也為他們帶來了巨大的流量,這是一個良性的合作關系。
就在最近,OpenEvidence推出了一項名為DeepConsult的新功能,并引入了最新的AI推理技術。
公司稱,DeepConsult能圍繞某個主題,自主分析和交叉引用數百項醫學研究,并生成一份全面的博士級研究報告,不僅提供直接答案,還能顯示文獻中可能被忽視的聯系。
上述工作,通常人類研究人員花費數月才能完成,但在AI的加持下,在幾個小時內就能完成研究。
而這一切,都將免費提供給用戶,前提是需要經過平臺嚴格認證的美國執業醫生、護理人員或藥師等。
繞過FDA,把醫生看作消費者
上述的一切,都是基于以互聯網的打法來做AI醫療產品。
這也讓OpenEvidence繞過了FDA的嚴格審批,以及醫院采購等繁瑣復雜的流程,讓公司以指數級積累用戶。
創始人曾經提過一個觀點:醫生也是人,也是消費者。如果你做了一個很棒的產品,改變了他的工作與效率,那么積累用戶和口碑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當前,公司正在打造產品飛輪,以免費工具吸引更多臨床醫生,并根據使用反饋調整其算法,改進搜索結果,再聚集更多的用戶。
這背后藥企和醫療器械公司在買單,OpenEvidence正在幫助它們實現對醫生的精準投放。
2024年,美國醫療保健和制藥業的營銷支出約為300億美元,但絕大多數是以藥代、醫學會議等傳統形式進行,而OpenEvidence為它們提供了全新的營銷選擇。
這種商業模型下,投資人最看重的關鍵指標就是用戶增長速度,一旦累積速度變慢,也意味著公司變現步伐減速。
此外,以往醫療領域主要基于訂閱制進行變現,OpenEvidence需要也需要讓醫生適應營銷廣告。
對此創始人表示:Google花時間讓人們熟悉這個商業模式,這也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未來OpenEvidence希望繼續專注于醫療領域,同時繼續向美國及其他國家擴張。
同時,公司希望打造醫生診斷的必備平臺,集成患者檢驗結果、醫療設備數據等,進一步增強平臺能力與用戶粘性。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