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觀察
當前,充電樁行業正經歷一場革命。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我國充電樁保有量已突破1440萬臺,樁車比達到1:3,基本滿足新能源車的充電需求。
數量增長的背后,充電場站卻普遍面臨“增量不增收”的困境。中國充電聯盟執行秘書長鄒朋指出:“隨著充電設備數量激增,傳統運維方式已無法滿足需求”。
近日,在2025年中國汽車論壇上,特來電、星星充電、華為等企業就智能化重構充電運維體系進行了經驗分享。
這些企業的實踐表明:智能化充電運維體系不僅能破解成本困局,更能通過提升設備可用率、優化用戶體驗、拓展增值服務,為場站注入持續盈利動能。
行業痛點:規模增長與運維困境的雙重擠壓
充電行業高速擴張的背后,運維環節的矛盾日益凸顯。
一方面,設備規模激增帶來人力成本壓力。特來電郭亞提出,按傳統模式,7000萬臺設備需7萬運維人員,年人工成本超100億,疊加里程成本、備件損耗,總費用將突破200億。
另一方面,用戶"充不上、充不快、充不好" 的體驗痛點直接制約場站收益:65%的低壓樁無法適配高壓快充車型,設備離線、槍溫過高導致的跳槍問題,使單場站年訂單損失可達15%以上。
另外,用戶體驗問題直接沖擊運營商收益。傳統“被動運維”模式導致客戶滿意度低,用戶遇到問題需通過400電話反饋,運營商再派人處理,響應效率低下。
技術破局:數據驅動的全鏈路智能運維體系
智能化運維的核心在于構建"感知-分析-決策-執行"的閉環體系,各企業基于自身優勢形成了差異化路徑,但底層邏輯高度一致。
智能監控與預測成為基礎能力。開邁斯開發的九個智能運維模型覆蓋槍溫報警、離線分析、電源模塊監控等場景。通過電流、電壓閾值監控及功率飽和度分析,能精準判斷模塊故障。這些模型使其智能派單率提升30%,平均修復時間(MTTR)從133小時降至114小時。
AI大模型開啟運維新時代。星星充電的實踐展現了AI模型的強大效能,通過故障部件識別模型定位電流異常、模塊失聯等問題,故障防護模型實現槍溫智能調控、風扇自適應調速,使1231把充電槍的過溫率從0.31%降至0。其構建的 "數據采集-模型預測-研發迭代" 閉環,將故障平均修復時間壓縮60%,同時通過經營分析模型優化充電訂單調度,單場站翻臺率提升10%。
云網協同與生態化運維。華為的"云云對接+樁云協同"模式解決了行業碎片化難題,通過智能充電云連接車企與運營商系統,實現400A電流輸出等功能的一鍵升級,避免30萬家運營商逐個場站調試的低效。樁云協同覆蓋"規建營維"全流程,科學選址使初始投資降低10%,OTA 遠程升級減少90%的現場運維需求。
價值轉化:從降本增效到體驗增值的盈利升級
智能化運維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成本控制,更通過提升設備可用率、優化用戶體驗、拓展服務場景,直接轉化為場站盈利能力。
人力與里程成本的降低最為顯著。特來電通過智能系統使人均維護終端數超1000臺,人力成本降低60%;星星充電的自治愈模型使19個信號差場站的設備離線次數從1100次降至1次,里程成本減少50%以上。
設備可用率每提升1%,單場站年收益可增加3-5 萬元。華為通過精準故障預測使設備停機時間縮短80%;凌康技術將模塊故障率從5% 降至千分之一,配合"只換不修"服務,確保質保期內設備零故障運行,單場站年訂單量提升15%。
用戶體驗優化帶來的復購率提升成為新增長點。華為的自動充電與泊車一體化服務,在上海虹橋機場實現"即插即充",用戶停留時長縮短10分鐘;小桔能源通過設備管家 APP 實時推送故障解決方案,用戶投訴率下降40%。這些改進不僅提升單客價值,更使場站在區域競爭中形成差異化優勢。
總之,對于運營企業而言,誰能率先建成智能運維體系,誰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實現從"規模擴張"到"質量盈利"的跨越。
各企業智能化充電運維體系盤點
郭亞:基于設備全壽命周期的智能運維服務體系,讓場站運維成本降低60%
特來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運營中心副總經理郭亞:
隨著新能源汽車及充電設施快速增長(2024年底充電設施超1200萬臺,預計 2030年或達7000萬臺),運維成本壓力劇增(按現有模式或超200億)。因此,特來電構建了基于設備全壽命周期的智能運維服務體系以應對挑戰。
該體系強調 “瞻前顧后”:瞻前即在產品決策、設計等階段融入運維視角,規避先天問題;顧后通過報廢分析反哺研發,減少運營負擔,同時深耕運維,形成十大優勢,包括專業團隊(中高級工程師超 60%)、1000+標準文件及AI知識庫等數字化支撐。
體系以智能化設備、物聯網關、大數據平臺、成熟運維體系為核心,依托小微傳感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歷經被動運維到故障預測四階段演進,最終實現設備運行質量提升20%、問題處理效率提升300%、場站運維成本降低60%,顯著提升充電場站運營管理水平與盈利能力。
其核心價值包括故障提前預測、縮短停機時間、延長設備壽命30%、反哺研發提升產品質量。通過引入社會資源(如場地方協作),可消除超50%的里程成本,結合模塊化設計與智能系統,實現人均勞效提升200%、工作量降低60%。
張德新:取代傳統運維模式,星星充電AI智能化充電運維提升用戶體驗
萬幫數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運維服務中心總工程師張德新:
星星充電的智能化充電運維體系歷經傳統(人工巡檢、紙質記錄)、數字化(信息系統、遠程數據采集)到智能化(AI+大數據、預防性維護)三階段演進,構建了“數據采集→AI模型預測→故障解決→研發迭代→模型再訓練” 的閉環機制。
其核心在于四大AI模型:故障部件識別模型精準定位故障,故障防護模型通過槍溫控制、自治愈等減少停機(如自治愈模型可解決輕微故障),經營分析模型優化運營策略,故障預測模型實現預防性維護,模型基于企業知識庫持續學習提升準確性。
智能工單系統讓故障處理全流程透明,2022-2024 年自動派單率升53.1%,自建工單率降70%,400報修率降16.42%。典型案例中,自愈自恢復技術使19個信號差場站設備離線從1100次降至1次;智能槍溫策略讓1231把槍過溫率歸零,訂單增6000多筆;BOOST加速充提升樁群翻臺率10%;模塊效率尋優年省電費900元/設備。
彭鵬:“云云對接”、“樁云協同”,提供智能化、高質量的專業基礎設施
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智能充電全球業務副總裁彭鵬:
充電基礎設施正沿低碳化與數字化方向發展,2024年新能源發電占比18%,預計2030年將達22.5%,汽車智能化數據應用不足5%,且已從成本導向轉向體驗導向,但用戶仍面臨充不上、充不快等問題65%的樁適配不了高壓快充車型,老舊樁存在壽命短、運維難等問題,政策也推動向高質量和智能化運維發展。
華為通過“云云對接”,以智能充電云連接車企與運營商的云,實現跨地域、跨運營商的無縫體驗,可遠程一鍵升級設備功能,保障數據安全且符合中電聯標準。“樁云協同”覆蓋規建營維全流程,規劃階段科學選址,建設階段用數字化指引規范施工,運維階段具備OTA 升級(行業唯一)、精準故障定位(減少高速場景單次2000元重復上站成本)、一鍵體檢等能力,還整合光儲充設備建一站式平臺。
車樁協同實現即插即充、自動充電等功能提升用戶體驗;樁網協同適配重卡電動化,推動與電網有序互動。評估模型應從單瓦成本轉向全生命周期度電成本,華為助力構建高質量超充網絡,提升運營管理水平與盈利能力。
廖蘭新:以智能運維技術為核心,構建本地化運維服務生態
小桔能源首席技術官廖蘭新:
國家政策推動充電基礎設施向高質量發展,但行業面臨用戶充電難題、商戶運維成本高(占買樁費20%以上)、樁企人力與管理效率問題。
小桔充電分三階段推進智能運維:數字化階段實現工單線上化與異常自動識別;智能化階段依托三大引擎(異常識別、故障診斷、故障恢復),25%故障可遠程恢復;生態化階段構建本地化運維生態,聯動本地服務商與遠程支持。同時深化模塊級運維,與廠商合作部署傳感器。
其本地化平臺連接商戶與本地服務商,對商戶降本提效保質量,對服務商提供獲客等支持,產品矩陣涵蓋小桔八陣(平臺側)、設備管家(商戶側)、小桔慧修(服務商側)。目前引入150家以上本地服務商,最近12個月處理18.5萬單維修工單,維修率85.3%,24小時接單率86.3%,設備可用率穩升,異常率下降,有效提升運營管理水平與盈利能力。
李宇:智能運維體系集成監控、管理、自動化及智能分析,提升場站運營管理水平
開邁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服務質量控制總監李宇:
當前,充電設施布局分散(覆蓋城市多區域及鄉鎮)使傳統運維存在顯著痛點:路途成本高、人工值守費用大、故障定位難、效率低,且運維成本成為場站投建后年度最大支出,推動行業向智能運維轉型。
其智能運維體系集成監控、管理、自動化及智能分析,聚焦五大核心:精準定位故障、預知故障(通過傳感器與性能數據預判,結合巡檢提前消除隱患)、監控異常訂單(減少訂單丟失)、自動化派單、智能分析(與 AI 合作,依故障機理數據指引排查)。
體系架構含數據采集層(樁端傳感器等采集性能、日志等數據)、存儲層、處理層(結合專家經驗設閾值預判故障)及應用展示層,核心在于數據質量與準確性,需識別與故障強關聯數據。
實踐中,針對不同場站環境(地域、溫濕度等)、利用率及故障率動態調整參數與巡檢頻次,搭建九大智能模型(覆蓋訂單異常、槍溫報警、模塊故障等)。成效上,智能派單率提升30%,平均修復時間從133小時降至114小時,降低成本并提升效率。當前存在傳感器不足、數據關聯性挖掘難等挑戰,未來將強化傳感器部署、深化 AI 應用、推動跨平臺數據共享,完善自動化與智能化運維體系,以提升場站運營管理水平與盈利能力。
李陽:京東充電一體化方案助力行業高質量發展
北京京東乾石科技有限公司商務總監李陽:
京東充電服務圍繞供應鏈構建了充電樁銷售、充電平臺、倉配安裝運維三大板塊,助力行業智能化運維與盈利提升。
銷售板塊覆蓋To C 和 To B 場景,為C端車主和政企客戶提供設備售賣及營銷支持,同時將以舊換新嵌入消費全鏈路,既在用戶購新樁時同步回收舊樁,也在超保設備維修時引導換新,拓展銷售場景。
充電平臺“京東充電”接入100多萬根樁,聯合頭部運營商,通過京東E卡、白條先享后付等支付創新,提升用戶充電便捷性,并向企業客戶提供充電服務商品。
倉配安裝運維板塊覆蓋家充、公充場景,依托京東物流體系做倉網前置規劃,解決設備存儲配送難題;構建覆蓋全國1-6線的上門運維網絡,通過“汪師傅APP”實現工程師 “招-培-認-管-結” 數字化管理,結合35 個培訓中心標準化服務能力。
智能運維方面,聯動線上巡檢與線下生態資源(如物業公司)協同主動運維,探索數字供應鏈串聯;提供延保、“壞了就換” 等保險服務,解決用戶售后顧慮,同時處理舊樁殘值。依托商流、物流、服務、金融、數字五大供應鏈,京東通過全鏈路閉環管理降低運維成本、提升服務效率,助力充電場站優化運營管理并增強盈利能力。
夏超:充電模塊售后市場的維護服務
深圳市凌康技術有限公司市場總監夏超:
充電模塊作為核心器件,其可靠性直接影響場站運營與盈利。2019年模塊故障率達5%,單臺維護成本約600元(含運費、人工等),甚至超過部分模塊利潤,主要故障點包括MOS管損壞、惡劣環境灰塵油污導致短路拉弧、風扇因防水防灰不足半年后故障率激增等,既增加運維成本,又延長場站停機時間。
為解決這些問題,凌康技術通過“故障統計-治理-績效掛鉤”機制,將質量與售后部門績效和故障率綁定,2024年故障率降至千分之一,目標三年故障率1%、五年1%。技術上采用全灌封、隔離風道、半獨立風道及點膠、噴三防漆等工藝,隔離核心器件與環境;針對關鍵部件提升標準,降低風扇等損耗。服務模式創新推出 “三年質保只換不修”,2-3天內順豐更換,避免維修后二次故障,縮短停機時間,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技術演進向大功率化(40kW到120kW)、寬電壓(1500伏)、高集成(含控制器等)發展,采用液冷、浸沒式技術提升散熱與壽命;通過出廠三次檢測、場景化測試(模擬惡劣環境、弱電網等)提前防控故障。這些措施從源頭降故障、提效率,助力充電場站降低運維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