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利(Sujit Kumar Datta)
孟加拉國吉大港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原院長
香港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以經濟脫鉤、高科技限制和在印太地區進行軍事作態為特征的戰略調整將改變中美雙邊關系和全球安全格局。
毫無疑問,中美關系演變是21世紀最重要的地緣政治問題之一。過去幾十年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快速崛起無疑改變了全球權力格局,對美國在后冷戰時代的長期主導地位構成直接挑戰。現在,華盛頓正謹慎制定一種新的多邊策略,以婉轉地對抗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以經濟脫鉤、高科技限制和在印太地區進行軍事作態為特征的戰略調整,將改變中美雙邊關系乃至全球安全格局。特朗普第一任期內開始出現的變化不會消失,包括新關稅的實施、供應鏈韌性的出現以及印太防御計劃的啟動。這些變化構成了華盛頓兩黨對華共識的基礎。
盡管如此,更多戰略調整仍在進行中,這將是更細致、更精準的戰略。這些調整包括有計劃、有選擇地在關鍵領域脫鉤、改進處理復雜伙伴關系的方式以鞏固多邊聯盟、擴大軟實力以抵制中國雄心勃勃的“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在處理臺灣問題上采取更強硬的政策。
此類行動并非僅僅為了威懾,而是表明美國試圖在有限體系內控制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維護當前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美國一直在該秩序當中發揮著主導作用。
▲2月21日,特朗普簽署“美國第一”投資政策備忘錄,下令限制中國對美關鍵領域的投資。
經濟脫鉤和技術限制是驅動中美關系的兩大關鍵因素。華盛頓的首要目標是限制中國的技術進步,并降低大型中國企業對國家安全的威脅。由于美國批評華為和TikTok等公司對數據安全的威脅及對國家安全的潛在影響,這些公司受到嚴格監管。更嚴重的是,美國正實施出口管制和投資審查,以削弱中國在半導體、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等關鍵領域獲取先進技術的能力。
這一切背后的真正原因,是確保中國不會利用高科技實現軍事現代化,或將監視能力推向社會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因為技術優勢已成為未來軍事主導權和全球主導權的主要要素之一。
在經濟方面,美國一直致力于實現供應鏈多元化。它希望減輕自身及盟友在必需品方面對中國的過度依賴——新冠疫情凸顯了它們在該領域的脆弱性。諸如“友岸外包”“近岸外包”等理念正在得到推廣,各種制造和采購活動正轉向與中國相似或者地理位置更便利的國家。
▲7月1日,美日印澳四國外長在QUAD外長會議上宣布,將共同建立“四方關鍵礦產倡議”,通過合作確保關鍵礦物供應鏈的安全及多元化。
特朗普政府發起的關稅戰仍在持續,給兩國經濟帶來持續壓力。這并非經濟和技術上的徹底斷絕,因為斷絕關系對雙方都毫無意義,甚至有害無益。實際上,這是一項戰術舉措,旨在發現和解決薄弱環節,減少美國眼中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并最終展示市場經濟體系的優越性。
美國新戰略的另一關鍵支柱涉及軍事和地緣政治層面。外界認為,印度-太平洋地區完成強勢軍事化,是對中國地區行為及武裝力量現代化的直接回應。中國在南海地區的主權主張、在臺海日益增強的軍事存在以及在東海的活動,已經給該地區和華盛頓敲響警鐘。
美國正加強軍事存在,與該地區的合作伙伴定期舉行聯合訓練演習,并重視在特定水域開展航行自由行動。其目標是防范中國,確保地區穩定并遵守國際海洋法。
▲4月21日至5月9日,美菲舉行2025年度“肩并肩”軍演。
該計劃意味著在聯盟管理方面進行重大改革。美國不僅鞏固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菲律賓等重要伙伴的傳統雙邊聯盟,還在建立新的多邊聯盟。比如,美國、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亞組建了四方安全對話(QUAD),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達成AUKUS安全協定,這些都旨在建立網絡化的安全架構。這些聯盟希望制衡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推動地區安全責任的分擔,并促進聯合威懾力的發展。即使對主要是大西洋機構的北約來說,一個新型的經濟強國也開始構成挑戰,同樣成為挑戰的還有更加統一且全面評估全球安全的方法。
此外,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攻擊性日益增強。盡管華盛頓堅持“一個中國”政策(該政策基于默認中國的主張且不偏袒任何一方),但華盛頓決定向臺灣提供更多武器,以便在大陸進攻時進行自衛。此外,華盛頓還幫助臺灣增強“外交”實力,盡管并非是官方行動?!皯鹇阅:钡母拍钜舶l揮了作用,因為鑒于戰爭帶來的巨大軍事和經濟后果,美國越來越重視加強臺灣的自衛能力,防止其被武力接管。
除了強大的實力和經濟主導地位,美國的新戰略還高度重視軟實力,致力于為中國的國際倡議提供替代方案?!耙粠б宦贰背h由中國發起,是一項宏大的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項目,擴大了中國在亞洲、非洲、歐洲乃至拉丁美洲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影響力。
作為回應,美國正加強自身軟實力建設,倡導民主原則、人權和法治,同時推動有吸引力且可持續的全球發展方案。美國積極參與公共外交、文化交流、教育項目,并賦能民間社會組織。美國鼓勵人們在情感和思想上認同并支持全球南方,主要方式是提供開放社會和透明治理的優勢。
與此同時,美國及其盟友忙于構建替代“一帶一路”的發展和融資模式。比如,“重建更美好世界”(B3W)及后續的“全球基礎設施與投資伙伴關系”等倡議都旨在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替代方案。
美中關系未來走向如何無人可知。幾種可能的情景都預示著一場長期的戰略競爭,包括軍事對峙、激烈的技術競爭甚至代理人戰爭,盡管不會像冷戰時期那樣爆發全面熱戰。未來兩國關系還將呈現以下特點:意識形態兩極分化、經濟和安全集團化、新一輪軍備競賽和爭奪國際權力。
▲7月15日,特朗普在卡內基梅隆大學舉行的一場能源峰會上表示,會以“非常友善的方式”與中國競爭。
鑒于“相互確保摧毀”的毀滅性后果,中美這兩個核大國發生直接軍事沖突的可能性較低,但雙方的競爭將滲透到國際事務的幾乎方方面面。區域軍事沖突是更危險的局面,圍繞臺灣、南?;蛘呔W絡空間等爭議問題的對抗有可能升級為全面戰爭。此類沖突的起因可能是誤判、事件意外升級或者一方或雙方面臨的國內壓力。其后果將是災難性的,不僅影響相關各方,還會危及全球經濟、供應鏈和洲際穩定。戰爭可能迫使其他區域和國際力量介入,而最受歡迎但也最具挑戰性的解決方法是“可控競爭”。
現實主義的國際關系觀認為,競爭是無政府國際體系中持續存在的一種傳統趨勢。出于自身利益以及對權力和安全的渴望,各國自然會陷入競爭狀態。因此,現實主義認為,在中美關系里,競爭將永遠優先于合作。
權力斗爭是國際體系的基本特征之一。然而,現實主義并不總意味著戰爭必然爆發。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國家并非天生的對手,因此,剩下的問題就是爭奪權力的兩大陣營必須通過談判擺脫爭斗,避免爭執演變成熊熊大火。這需要太平洋兩岸具備審慎的領導力,包括清晰的溝通、有效危機管理措施的制定,以及對各方根本利益與底線的務實理解。
全球穩定取決于兩國能否成功應對這一多邊競爭環境,避免因國家利益的影響引發全球災難。作為旁觀者,國際社會希望智慧及前瞻性思維能夠戰勝內在沖動和力量平衡波動帶來的關系失靈。
高端訪談
更多訪談(下滑查看)
基金會動態
更多動態(下滑查看)
中美聚焦網|中美交流基金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