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這次《文物保護法》修訂帶來的五個實實在在的大變化,讓民間收藏徹底告別“地下工作”狀態(tài)。
變化一:寶貝也能“轉(zhuǎn)正”了,收藏門檻大降低
以前民間收藏最頭疼的就是“合法身份”問題。好東西捂在手里,心里總不踏實,怕說不清道不明。這次新法可算給大伙兒吃了顆定心丸。
它白紙黑字地說了:普通人,通過家里長輩傳下來(繼承)、去正經(jīng)文物商店買、在拍賣會上舉牌拍下、或者藏友之間你情我愿的合法轉(zhuǎn)讓,這些途徑得來的文物,都是堂堂正正的!
最關鍵的是,它不再看你手里的寶貝是“一級”還是“二級”,哪怕是個傳世孤品,只要來源干凈、路子正,私人也能光明正大地擁有和欣賞。
變化二:一手放收藏,一手緊抓交易,“雙軌制”當管家
新法可不是光“放”不管,它精明著呢,搞了個“雙軌制”。簡單說就是:收藏,放開了;買賣,管緊了。
它明確規(guī)定,不是誰都能做文物買賣生意的,這活兒得有專門的資質(zhì),基本上圈定在專業(yè)的文物商店和拍賣行這些正規(guī)軍手里。普通人之間的藏品交流轉(zhuǎn)讓可以,但想靠倒騰文物賺錢?對不起,這口飯只留給持證的“專業(yè)選手”。
這思路很清晰:讓大家的文化愛好得到滿足,享受收藏樂趣,但同時必須嚴防文物被亂買亂賣、甚至流失海外的風險,給國家寶貝的安全兜好底。
變化三:給文物辦“電子身份證”,全流程曬太陽
光說來源合法還不夠,怎么證明?怎么管理?新法推動了一套“陽光工程”。從鑒定開始,要講標準,不能全憑某個“老師傅”一句話;收藏了寶貝,鼓勵你去官方系統(tǒng)備個案,相當于上個戶口。
交易過程,要求透明、可查;最重要的,是建立可追溯的流傳記錄。有地方的文博單位已經(jīng)在悄悄干大事了,比如建民間文物專屬數(shù)據(jù)庫,目標是給每件登記在冊的藏品一個獨一無二、無法篡改的“電子身份證”。
這招一出,效果立竿見影。聽說最近杭州一個大型文化交流活動上,民間藏家?guī)氊悈⒄沟臒崆榭涨案邼q,數(shù)量比往年猛增一大截。
變化四:破解“死寶”難題,讓藏品活起來
民間收藏市場積攢的老大難問題,這次新法也拿出了新解法。最大的痛點莫過于:好東西是私人的,但它的文化價值是大家的,怎么平衡?
新法玩了個“分權”的概念:明確文物的所有權(東西是誰的)、使用權(誰能用、怎么用)、收益權(誰能從中獲益)可以分開處理。這招妙啊!既確保了國家對于重要文化資源的安全把控權,又讓藏家手里的“死寶”有機會變成“活錢”,釋放經(jīng)濟價值。
這種“寶貝在民間藏著,文化價值在市場上用著”的新模式,打破了以前文物要么鎖在庫房、要么束之高閣的舊框框,讓傳統(tǒng)文化真正走進了現(xiàn)代生活。
變化五:科技神助攻,打假鑒寶效率飛升
新法能順利落地,背后少不了高科技的鼎力相助。區(qū)塊鏈、人工智能這些時髦技術,成了破解收藏圈信任難題的利器。
有科技公司開發(fā)的文物溯源平臺,已經(jīng)給超過十萬件藏品建了詳實的數(shù)字檔案。利用時間戳、分布式存儲這些技術,一件寶貝什么時候、經(jīng)過誰的手,清清楚楚,想造假篡改歷史?門兒都沒有!
這些技術革新正在深刻改變行業(yè)。從過去主要靠老師傅的眼力和經(jīng)驗,慢慢轉(zhuǎn)向更透明、更依賴數(shù)據(jù)的“科技范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