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16日,一則印度本土媒體消息點燃了全國的民族激情——印度計劃研發一種航程達12000公里、具備超音速與隱身性能的新型戰略轟炸機。
圖為相關報道
這種轟炸機號稱“無需加油即可直飛紐約”,并能夠搭載“布拉莫斯-NG”高超音速巡航導彈,具備洲際核打擊與突防能力。印度媒體還聲稱,這項計劃標志著印度將在全球戰略力量體系中躋身“一流國家”之列。
然而,在輿論振奮之余,一個基本問題不可回避:以印度當前的航空工業基礎,這一構想究竟有多大的現實可行性?
據報道,這款暫被稱為“超遠程攻擊機”的新型戰略轟炸機,將結合俄羅斯圖-160轟炸機的超音速特性與美國B-21“突襲者”的隱身性能。目標是實現以下核心性能指標:
最大航程達12000公里,不加油可直飛美國本土東海岸;具備高超音速武器投送能力,可掛載射程達1000公里的“布拉莫斯-NG”導彈;擁有突破洲際導彈防御系統的能力,可承擔核打擊任務;搭載先進電子戰系統,可應對多種威脅環境;兩次空中加油后航程可拓展至18000公里。
印度發布的戰斗機cg圖
根據印度國防研究發展局的時間表,該機型預計將在2035年左右首飛,目前正處于設計研發初期。
此外,印度還在與多個國家就該項目展開技術合作談判,包括俄羅斯、英國和美國等,目的是尋求發動機、隱身材料、航電系統和結構設計方面的轉讓與支持。
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項技術路徑清晰、國際合作廣泛的系統工程,充滿潛力與雄心,然而細細拆解這一項目的每一個“技術愿望清單”,就會發現實現這一目標的難度幾乎近乎“登月級”。
印度自獨立以來一直追求國防自主化,但長期以來,其軍工體系飽受“研制周期過長、質量控制不嚴、成本屢超預算、依賴進口嚴重”等問題困擾。
就拿印度現役唯一國產戰斗機“光輝”來說,它研發始于上世紀80年代,至今仍處于小批量生產和多次優化狀態,完全形成戰斗力的“FOC”版本直到2020年才勉強具備初步作戰能力,而這款戰斗機本應在20年前便完成部署。
更重要的是,光輝戰機使用的發動機為美國GE公司制造,航電系統部分依賴以色列設備,機體制造亦涉及法國和英國供應商。所謂“國產”更多是在組裝與總裝層面實現“本土化”。
除此之外,即使是在戰場支援層面,印度也缺乏自主設計生產大型軍機的能力,其戰略運輸機主要為美制C-17、俄制伊爾-76等機型,空中加油平臺為俄制IL-78,目前正在老化且采購進展緩慢。
在缺乏發動機研發能力、隱身材料制造技術和大型結構件加工體系的背景下,要開發一款與美俄頂尖轟炸機并列的新型平臺,其技術門檻遠高于現有印度軍工業所能承擔的級別。
所以有媒體分析稱,印度之所以搞出這項近乎“空中樓閣”的計劃,或許是另有所圖。
要知道,當前全球僅有三個國家擁有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轟炸機:中國、俄羅斯與美國,戰略轟炸機的作用不僅限于戰爭打擊,更重要的是其“戰略信號投射”作用。
印度長期以來強調“多極世界”中的“大國角色”,通過太空計劃、航母建造、超音速導彈等手段在國際安全舞臺制造“在場感”,此次提出戰略轟炸機研發計劃,很可能是為了鞏固其“未來五大強國之一”的敘事,塑造一個具有全球作戰能力的大國形象。
印度總理莫迪漫畫圖
但話說回來,如果印度真的想要造出B-21,最起碼得解決三個問題,第一個就是推進系統的研發,沒有可靠大推力發動機,所有“長航程”與“高超音速”都是空談。
然后就是整體制造工業的協同發展,需要從材料、電子、復合結構件到精密組裝等環節打通全鏈條,最后則是軍費預算,印度軍費雖全球排名前列,但長期支出在軍購層面,缺乏研發項目的耐心與投入。
所以就當前而言,或許印度更務實的做法,是通過采購部分現成技術,如無人戰略平臺、先進空射導彈、電子戰設備等,逐步積累核心能力,而不是一蹴而就地試圖“從戰術跳入戰略”,你們認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