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蘭高地之后:以色列正在敘利亞復制的“安全陷阱”
以色列對敘利亞蘇韋達省及大馬士革的空襲行動,是多重戰略考量與現實利益交織的結果。這場沖突既包含對自身安全的合理關切,也隱含對領土擴張的爭議性訴求,更折射出中東權力秩序重構的復雜博弈。
蘇韋達省是敘利亞德魯茲人的核心聚居區,與以色列境內約20萬德魯茲公民形成特殊聯結。以色列軍方將行動定義為"保護德魯茲同胞",這一敘事既回應了國內德魯茲社群的政治訴求,也試圖通過情感共鳴塑造"人道干預者"形象。需注意,族群關系在此事件中呈現雙重性:一方面,以色列德魯茲人在國防軍中享有特殊地位(如保留宗教身份服役),并通過4個議會席位形成政治影響力,當敘利亞德魯茲領袖公開呼吁國際保護時,以色列的介入獲得部分德魯茲人支持;另一方面,以色列籍德魯茲人越境參戰、武裝分子在蘇韋達升起以色列國旗等行為,已超越單純"保護"范疇,實質成為以色列滲透敘利亞的媒介。這種跨境動員雖規避了直接軍事占領的風險,卻可能加劇地區族群矛盾
從地緣戰略看,蘇韋達省緊鄰以色列控制的戈蘭高地,戰略價值在于構建緩沖帶。自2024年敘利亞政局變動后,以色列以"自衛"為由逐步控制戈蘭高地緩沖區,并要求敘南部三省"非軍事化"。此次空襲中,以色列通過打擊敘政府軍、默許德魯茲武裝活動,試圖在敘南部建立事實控制區。需客觀評估以色列的動機:安全邏輯上,敘利亞政局動蕩后,以色列面臨邊境安全威脅上升的現實,控制敘南部關鍵區域可防范極端勢力滲透及伊朗勢力擴張;但以色列外長"戈蘭高地不可談判"的表態,結合其支持德魯茲武裝建立"安全區"的行為,又難以完全排除領土野心。這種"安全需求"與"擴張意圖"的界限模糊性,顯然已越過國際法的基本紅線,成為國際社會爭議的焦點。
遏制伊朗的意圖在此次行動中同樣顯著。伊朗在敘利亞的軍事存在是以色列的核心關切,敘利亞新政權與伊朗的密切關系,使以色列擔憂敘南部成為伊朗對抗以色列的前沿。此次空襲與以色列6月對伊朗本土發動的"獅子的力量"行動形成聯動,凸顯其通過精準打擊削弱伊朗在敘影響力的戰略意圖。需理性看待遏制行動的合理性:從威脅認知看,伊朗通過支持敘政府軍及黎巴嫩真主黨構建對抗網絡,以色列的打擊可視為對區域安全環境的反應;但從風險升級角度看,此類行動可能激化伊朗反制(如2024年伊朗向以色列發射180枚彈道導彈的事件所示),雙方對抗的螺旋式升級對中東穩定構成持續威脅。
國際博弈層面,聯合國安理會緊急會議的無效性,暴露出國際機制在中東問題上的局限性。美國雖呼吁停火,卻未對以色列施壓;俄羅斯因2025年與以色列的軍事合作保持克制;土耳其雖譴責以色列,但無力改變敘利亞局勢。需客觀分析各方立場:美國既要維護與以色列的戰略同盟,又需平衡與土耳其的北約伙伴關系,導致政策矛盾;俄羅斯因2025年俄以軍事合作采取務實態度,避免與以色列正面沖突;敘利亞臨時政府將蘇韋達省安全事務交由地方派系,反映其面對外部壓力的無奈,也加速了敘利亞的"巴爾干化"趨勢。
軍事威懾的效果與代價同樣值得關注。以色列通過空襲展示軍事優勢,既為威懾敘利亞政權及其他潛在對手,也為塑造"不可承受代價"的認知。然而,這種"先發制人威懾"理論的實踐效果存疑:短期或能通過打擊敘政府軍軍事設施及大馬士革政權象征目標暫時壓制對手,但長期看,軍事行動加劇敘利亞分裂,催生德魯茲人與貝都因部落等新的抵抗力量聯合,反而提升以色列未來控制成本。
以色列的空襲行動是族群政治、地緣安全、區域競爭與國際博弈共同作用的結果。其戰略邏輯既包含對自身安全的合理關切,也隱含對領土擴張的爭議性訴求。國際社會的失聲與大國權衡,使這場沖突成為檢驗中東權力秩序重構的試金石。
以色列正利用敘利亞臨時政府尚未有效掌控地方勢力的間隙,以"保護德魯茲人"為名撕裂國際法基本準則,赤裸裸干涉敘利亞內政,借"安全緩沖"之名侵略并霸占戈蘭高地。可以預見,未來蘇韋達省區域內,種族矛盾將加劇敘利亞乃至中東局勢的緊張。敘利亞的碎片化趨勢,更警示外部干預對主權國家破壞的復雜性——中東局勢正因這場博弈走向更深的混沌。在此背景下,重建有效的國際協商機制,為中東亂局注入理性約束,或許是當下最迫切的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