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提到臺海沖突,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多是戰機對峙或軍艦交鋒的畫面。但如今局勢正在悄然生變,真正扣動扳機的角色,可能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軍隊,而是長期被忽視的執法單位。
這一變化源于臺灣地區海巡署近期被推至風口浪尖的軍事化動向,以及臺海“灰色地帶”博弈的升級。
當臺灣省前“國安局長”李翔宙曾提出的“打不打看臺灣”時,誰會成為點燃火藥桶的那顆火星?
去年10月,臺灣地區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李世強公開建議:臺灣海巡署在應對解放軍時可使用鎮海火箭彈系統發射非致命彈藥(如音爆彈、臟彈),以此“威懾”大陸船只。這一提議瞬間引發震動。它打破了“軍事單位主導沖突”的傳統假設,將原本負責緝私、救難的海巡署推向了潛在戰爭的前沿。
鎮海火箭彈本質是軍用武器,雖改裝為“執法用途”,但發射時的信號特征與軍用火箭無異。若海巡署在巡邏中動用該系統,即使使用非致命彈,也可能被大陸視為軍事挑釁,進而觸發強力反制。
更關鍵的是,臺海巡艦裝備的鎮海火箭彈精度低、散布范圍大,實戰中極易誤傷或引發誤判。相比之下,解放軍海警船普遍配備高壓水炮等非致命裝備,執法沖突的“安全閾值”更高。
矛盾點在于,臺灣當局試圖以“模糊執法與軍事界限”的策略增加博弈籌碼,卻忽略了大陸對紅線的絕對敏感性。一旦火箭彈呼嘯而出,即便未造成傷亡,也可能被解讀為“第一槍”,迫使解放軍從執法對峙轉向軍事介入。
當前臺海的危險不僅源于角色轉變,更因高頻度、高強度的海上摩擦已成常態。
大陸方面,2025年上半年,解放軍在臺灣控制海域巡航達12次,較2024年激增4倍,金門、東沙島成為熱點區域。
臺灣方面,海巡署同步升級行動強度,不僅配備武裝艦艇,還推出“深夜危勞津貼”激勵人員執勤。雙方船只常在數米距離內對峙,而一線人員多為基層執法者,缺乏軍事外交層面的危機處理訓練。例如2025年1月,臺方無人機誤入福建沿海,解放軍戰機緊急升空“伴飛”,雙方飛行員無線電通話時“火藥味濃重”,最近距離僅500米。這類場景下,一個操作失誤就可能點燃戰火。
臺海早已不是兩岸的雙邊議題。美國、日本等國的介入,使得一線人員面臨更復雜的壓力環境:美軍故意派遣P-8A反潛機穿越巴士海峽,偵察船抵近臺島周邊;日本在琉球群島部署12式反艦導彈,與臺灣海巡署開展聯合訓練;菲律賓向美軍開放基地,間接參與區域博弈。
當美軍偵察機、解放軍戰艦、臺灣海巡船在同一海域活動時,三方交互的不可控性劇增。例如2025年5月,解放軍在臺灣東部演練登陸,臺軍導彈車突然進入發射狀態,恰逢美軍RC-135電子偵察機抵近,解放軍戰機當即拋灑干擾彈。這種“三重疊加”的緊張局面,任何一方誤判都可能導致連鎖反應。
美日“捆綁戰術”浮出水面,五角大樓近期強壓日本、澳大利亞“明確臺海沖突中的角色”,副防長科爾比甚至威脅盟友“必須表態”。
美軍入臺激增,埋下沖突引信臺軍“漢光演習”期間,400余名美軍以“觀察員”身份入臺,創歷年之最。這些便衣美軍不僅指導臺軍作戰,更深入金門、馬祖等敏感區域,公然踩踏“一中紅線”。
更危險的是,美軍前官員披露在臺美軍實際人數已超500人,是此前美國會披露數據的十倍以上,形同軍事滲透。
臺當局“自殺式挑釁”加速危機賴清德當局一面強推“漢光演習”,模擬“2030年大陸攻臺”,一面砸500億新臺幣造出被嘲為“鐵皮玩具”的潛艇“海鯤號”。演習中坦克翻車、導彈車撞民宅等事故頻發,暴露臺軍戰備虛浮。商務部對漢翔航空等8家涉軍工臺企實施稀土禁運后,臺軍工產業鏈遭精準斬首,卻仍執意擴軍,顯見其已成美日棋局中的“過河卒”。
回顧歷史,大規模沖突常因基層人員的誤判或操作失誤引爆: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蘇聯潛艇因艙內缺氧,艇長誤判美方深水炸彈攻擊,險些發射核魚雷;1983年大韓航空007事件:蘇聯戰機將客機誤認為美軍偵察機,致269人喪生。
在今日臺海,類似的“高危角色”比比皆是:臺灣海巡署的火箭彈操作員,面對大陸船只時可能因緊張誤射;臺軍雷達兵,或將解放軍例行巡航誤判為“入侵”;美軍無人機操控員,在復雜電磁環境下可能觸發錯誤指令。
這些一線人員的瞬間決策,遠比政治宣言更能左右局勢。
盡管風險高企,但主要方均聲稱“避戰”!
中國大陸:堅持和平統一,但強調“絕不允許分裂”;美國:表面敦促盟友表態,實則日澳均拒絕承諾軍事介入;臺灣當局依賴“非對稱戰力”虛張聲勢,卻連島內民眾都嘲諷其軍演荒誕。
矛盾在于,各方一邊呼吁冷靜,一邊加速備戰。日本建立“臺海應急協作機制”,充當美軍情報樞紐;解放軍東部戰區成立24小時聯合作戰指揮中心;臺灣海巡署持續武裝化,試圖用“灰色行動”試探底線。
這種“備戰促談”的邏輯,實則將更多壓力轉嫁給一線執行者,反而放大誤判風險。
臺海局勢如同一鍋即將沸騰的水,表面平靜,底部氣泡翻涌。真正決定它是否會溢出的,不是將軍們的沙盤推演,而是那些扛著火箭彈的海巡隊員、雷達屏幕前的操作員、戰機座艙中的飛行員。
中國大陸始終掌握著戰略主動權,軍力上,解放軍火箭軍能在72小時內癱瘓臺島90%軍事節點;道義上,“一個中國”原則已成國際社會普遍共識。臺灣當局如果繼續將執法單位武器化,只會讓“走火”概率陡增;而外部勢力每多一次攪局,都在為誤判添一把柴。
或許,避免戰爭的關鍵不在于誰更有能力開第一槍,而在于誰更懂得放下扳機的智慧。
參考資料: “演習如演戲”,臺“漢光”軍演鬧出不少笑話.--環球網2025-07-17 06:5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