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guān)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chuàng)作的動力~
文|避寒 編輯|避寒
2023年夏天,香格里拉對話現(xiàn)場,一陣錯愕,美國防長在臺上說話,中國代表團缺席,卻集中亮相日韓澳防長組會。
中方挑選性對話,示意非常明確:亞太事務(wù),中國說了算。美國靠的是“印太聯(lián)盟”,日韓澳菲被拉進來“代理化”。目標?不是和中國直接對抗,而是玩“多邊包圍,分化斗爭”。
接著,北京有了反擊,中方艦機在公海頻繁跟蹤、攔截美軍航行軌跡,不是低調(diào)的對峙,而是公開的回擊。2023年6月,一支中國艦隊接近美國艦只,不只是“提醒注意”,而是拉近到150碼,你要去就是靠過來看看。
這不是一次意外駕駛,這是“吃拿卡要”性質(zhì)的壓力測試,直接對美國陣腳施加震懾。對棋手而言:別再擺小棋了,直接攻你的王。
會有人說,中國是在打“狗”,其實不然,中國在做什么?它正把所有目標指向“棋手”美國。試探、施壓、不退讓,這就是“打主人給狗看”的戰(zhàn)略宣示。
為什么?因為只處理“代理人”沒用,攔截日韓巡航?試試澳菲聯(lián)合演練?這些都是“打狗”,但你知道中國想做什么:逼美國切身感受,亞太問題不能繞著中國轉(zhuǎn),繞過北京就是繞過平衡。
中國選擇的路徑,不是再斗一場冷戰(zhàn)戲碼,而是讓美國感到焦慮,而不是安心。
事實很清楚:中美不斷在島鏈附近拉鋸,不是嘴炮,而是實實在在的船艦軌跡、軍演頻率、艦載機編隊高度。你能聽見那海浪拍擊甲板的聲音嗎?那是現(xiàn)實,不是劇本。
那么,中國下一步怎么走?繼續(xù)繞著狗踱步?還是直搗黃龍?答案很簡單:繼續(xù)讓美國坐不住。
拿南海來說,2022年底那幾次“攔截迫降”不是偶然。一艘美國軍機進入中國南海識別區(qū),中方艦機不遠千里趕去,導航雷達、強光照射,讓飛行員知道:這里不是你說了算的地帶。對方試圖按“國際法”行事,中國說:你自帶地圖,別忘了主權(quán)邊界。
這些行動結(jié)果?沒有戰(zhàn)爭,但頻率上去了,扣下4000米的高度差不是“偶然”,而是中國強調(diào)“空中主權(quán)”。逼美國重新計算成本,繳納聲納干擾的一次次計時,這種壓力,是讓對方知道:再邁出一步,代價馬上來。
你覺得這只是海上的“試探”?不,對話其實轉(zhuǎn)成壓力。臺灣海峽也參與其中,中國艦艇抬頭迎戰(zhàn),艦炮瞄準方向,這不是煙花表演,它在說:主權(quán)有溫度,不容觸碰。
美軍有選擇權(quán),也有核兒勁,但中美的較量壓縮空間,攔截次數(shù)多,距離越來越近,不是誰冷靜,而是誰先退。把“打主人”的節(jié)奏拉得越來越激烈,你甚至可以嗅到雷達屏幕之后緊張的凝視,中國在逼退。
回到最核心的問題:到底是打“狗”還是“主人”?中國的態(tài)度清晰:你們這些“棋子”站邊站邊站,問題留給我們,中國不想演“老好人”,也不想當甩手掌柜,對話可以,前提是平等與尊重。
公海上的一次次逼趕,就是事實,不需要國家級講話、也不需要官方門戶聲明。那是軍艦說話。
你或許會問:這樣會不會演變成沖突?是,會有風險,但與其被動吃政策安排,不如主動出招。
把態(tài)度變成行動,你給事情設(shè)定了界限,中國用艦船守住界限。這就是區(qū)別,不按美國劇本,不按劇本打狗,而是用行動告訴“主人”:邊線在哪里。’
對抗從來不只在海上,鏡頭轉(zhuǎn)向外交部發(fā)言廳,聚光燈下,記者提問、閃光燈交錯,中國發(fā)言人一次次頂上去,語言鋒利、節(jié)奏緊湊、毫不退讓。
美國指責中國“脅迫外交”?中國發(fā)言人一句話回懟:“誰在全球設(shè)800多個軍事基地?誰在亞太頻繁插手事務(wù)?”每一個字都寫著“我不演你安排的戲”。
媒體開始報道這種“戰(zhàn)狼外交”,想用這個詞框死中國的強硬立場。可中國并不躲,甚至反過來利用這稱號,打造新一輪主動輿論攻勢。
中國正在奪回主導權(quán),不等你貼標簽,而是正面迎戰(zhàn)。
再說“法律戰(zhàn)”。2023年,美軍艦穿越臺灣海峽,中方?jīng)]有選擇“抗議”,而是發(fā)布自己的航拍視頻,展現(xiàn)艦船逼近、美艦規(guī)避。你想掩蓋現(xiàn)場?中國就讓全世界看清楚。然后外交部發(fā)言人連發(fā)五問,逐條駁斥所謂“航行自由”。
“自由”變成誰定義誰控制的游戲?中國說:“自由不是你想來就來。”
還有“心理戰(zhàn)”。這不是嘴仗,這是通過一連串動作和表態(tài),把美方心理壓力持續(xù)抬高。不是狂怒式回應(yīng),而是層層推進,你來一次,我就近距離干預一次,你走一步,我就對外公布一次。
這是一種有節(jié)奏、有預謀的“信息戰(zhàn)略打擊”,讓對方知道:你沒有掌控節(jié)奏,中國掌握的是反應(yīng)模式,是戰(zhàn)略節(jié)拍。
而且這一整套打法,不是一次行為,而是體系化手段。中方新聞通稿、社交媒體同步出擊,外宣賬號話題迅速跟進,語言在轉(zhuǎn),策略在變,最關(guān)鍵的是主導正在回到中國手里。
這不是“文斗”,這是新的戰(zhàn)線,美國想搞“軟剪刀”,中國用“硬鉗子”回應(yīng)。
真正的強硬,從來不是大喊大叫,而是讓對方感到“我每走一步,都被你盯著”。
2023年6月,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場,美國防長奧斯汀到場。媒體鏡頭前,他頻頻釋放信號,想安排“中美軍方會談”,可結(jié)果?中方直接拒絕會面。
不回應(yīng),不握手,甚至連“打個招呼”都省了,這不是傲慢,而是策略:對話不是表演,需要你先收起刀再談和平。
更妙的,是中國轉(zhuǎn)身與誰談,日韓、澳大利亞、菲律賓防長輪番與中方會談。中方代表團一邊回絕美國,一邊和其“盟友”深入對話。這一套操作像不像把棋盤掀開,直接讓對方看到你的下一步?
你以為中國在拉攏小國?錯了,是在告訴美國:“你布的局,我可以跳出你布的圖。”
更耐人尋味的是,談話重點也變了,中方不再只談“臺海局勢”、“南海安全”,而是轉(zhuǎn)向“亞太共同安全架構(gòu)”、“亞洲命運共同體”等議題,把話題從美式邏輯拉回亞洲主場。
再看中俄互動。2023年中俄聯(lián)合空中巡航、軍艦遠海訓練,時機選得精準,就在美日舉行“自由開放印太”演練時,中國與俄羅斯軍機同步繞飛日本海。這不是象征,是戰(zhàn)略捏合,美方想拉起多邊軍事圍堵,中國就動用“力量平衡”把局拉平。
而這一切背后,傳遞的都是一個信號:
不按你的劇本走,是為了讓你發(fā)現(xiàn),你手上那本劇本早就沒用了。
外交部后來表態(tài):“亞太事務(wù),應(yīng)該由亞太國家自己決定。”別以為這句只是場面話。這背后代表的,是對“亞太話語權(quán)”的重新定義,不是靠軍艦、不是靠外援,而是靠地緣、靠立場、靠實力。
美國還在幻想通過日韓、菲律賓這些“棋子”影響大局。但現(xiàn)在這局棋,中國選了“反將”一軍:我不和你對話,但我和你背后的人對話,你能接受嗎?
想清楚這個局的人,才知道什么叫“不打狗,直接打主人”。這個策略,不光是狠,重點是準,打在你看不見的軟肋上,讓你不得不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