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只因內褲露邊,古力娜扎連續(xù)三天遭網(wǎng)暴,網(wǎng)友批“不雅”辱罵無數(shù),而她公開回應:穿什么都可以,不要怕。
一個再平常不過的衣物痕跡,竟然能讓無數(shù)女性陷入自我懷疑,也在一夜之間點燃全網(wǎng)一輪輪關于“究竟誰該為羞恥負責”的大討論。
夏天的空氣混雜著熱浪和目光,衣服變薄,隱忍的那些“痕跡”總會無聲無息地冒出來。
最近古力娜扎在環(huán)球影城出游,身穿AlexanderWang聯(lián)名低腰牛仔褲,褲腰上的內褲標識大大方方地“曝光”人前,照片上傳網(wǎng)絡后直接引爆輿論。
短短三天內,“娜扎有傷風化”被頂上熱搜,數(shù)不清的網(wǎng)友開始就一個肉眼可見的內褲邊緣發(fā)表評論,有人猛批“不雅”“低俗”,有人覺得“管得太寬”,還有不少女生忍不住在評論區(qū)自嘲:“夏天我都不敢穿淺色褲子,怕內褲印露出來。
這一切從高溫起頭,到敏感神經(jīng)收尾——每個女生都可能被一條內褲的邊界擊中。
只要看一眼網(wǎng)絡輿論就明白:女性的內衣褲,被盯上的,其實不是它本身,而是藏在背后的羞恥感與規(guī)訓。
“痕跡”的意義,遠比想象中更沉重。
你走在健身房,滿地都是自由穿著背心、汗水淋漓的男人,舉鐵、拉伸、討論操作。
相比之下,女性穿緊身褲運動,一些本就存在的痕跡——哪怕只是一點點褶皺——都可能成了別人的焦點。
就像健身博主@雪山的遭遇,正擼鐵驟間,有女生輕聲提醒“你的內褲痕跡露出來了”,她先是一愣,本無所謂,卻頓感被注視。
整個健身房像是忽然變大了無數(shù)只眼睛,呼吸都多了些緊繃。
在中國,貼身衣物和身體本能的形狀成了一種禁忌。
無數(shù)“欲蓋彌彰”的防護,勾勒出女性和自身的緊張關系。
“不穿吧,說你不檢點,穿了又要處處假裝‘無痕’,否則就是不得體。
”這些聲音,像夏日里貼在肌膚上的汗水,不安地滲進每個日常小細節(jié)。
實際上,羞恥是被制造出來的,而“走光”則變成了談資——就像娜扎明明只是穿了有設計感的牛仔褲,只因為露了一小截內褲標志,就被上升到“不雅觀”的指責,這合理嗎?
她的回應很坦然:“穿什么都可以,別害怕。
”但網(wǎng)絡上的爭吵卻持續(xù)了三天,直到她關閉微博評論區(qū),才逐漸平息。
直到最近,她才重新開放評論,又一次站進公眾視野,成為都市麗人品牌代言人,大大方方宣傳“女性魅力”,仿佛什么都沒發(fā)生過。
我覺得這正說明了問題的本質——所有針對“痕跡”的圍攻,其實是在否定女性真實存在的權利。
該遮遮、該藏藏,只要露出一丁點邊角,就是“不體面”。
而這股風甚至波及到了產(chǎn)品,市面上的“防尷尬內褲”“粉底液內衣”層出不窮,宣傳主打就是“看不出你穿了什么”。
據(jù)2024年中國內衣市場數(shù)據(jù),功能型無痕內衣銷量激增30%,各種胸貼品牌銷售額瘋漲八倍,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穿著不適”“設計失敗”引發(fā)的二次尷尬:防尷尬內褲為了擋住形狀,結果加了厚棉夾層,反而讓外形更怪;“無痕”內褲太薄、無車線,穿兩次就松、甚至一屁股坐裂,丟臉不說,還不舒服。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到底在為誰“消滅痕跡”?
是為了自己安心,還是其實是被所謂“審美標準”綁架,根據(jù)別人想象中的女性形象不斷自我否定。
在粉底液內衣廣告中,女主角被質疑“你是不是沒穿”,她挑釁地掀開衣服,得意展示,仿佛穿對了衣服就能擺脫一切麻煩。
但現(xiàn)實不是這樣:安全褲再多一層,還是擋不住雙腿之間那一點真實的身體形狀,乳貼掉了,貼身“消痕”內褲也可能因為透汗走樣成為新的笑柄。
就好像生活本身,總有令人猝不及防的“難堪”瞬間。
今年三月,郭曉婷在網(wǎng)上爆料買到了一次性“純棉”內褲,結果居然長了霉點還全是滌綸,“貼身安全”都成了奢談。
制造焦慮的產(chǎn)業(yè)瘋狂擴張,產(chǎn)品本身的品質卻無法保障。
“讓你無痕無憂”的許諾變成了無休無止的新焦慮——你不只要解決身體的“問題”,還要擔心產(chǎn)品“出幺蛾子”。
我看過一個調侃:“女人們夏天出門,裙子-安全褲(擋常規(guī)走光)-加厚防尷尬內褲-再戴乳貼,像俄羅斯套娃,但最終還是一根線、一道痕跡成了聚光燈下的焦點。
更諷刺的是,成年人尚且如此,未成年人也難逃“規(guī)訓”。
6月初,中山漫展上,兩個女童穿著緊身連體衣和絲襪直播賺錢,被網(wǎng)友指責“過度成人化”。
主辦方緊急勸阻,家長配合換裝。
這一幕讓我很難過,孩子或許并不知道身體的意義,成年人卻已經(jīng)自動對“痕跡”高度敏感——“保護未成年人”變成了防止女性身體暴露的另外一種說法。
也不是每個社會都一樣嚴苛。
歐洲杯直播時,鏡頭偶然捕捉到荷蘭球員換衣服露出臀部,BBC切畫面,觀眾玩笑調侃,沒人因此質疑球員“有失體統(tǒng)”或反復追問“你為什么不遮住”。
法國侃爺妻子比安卡才因露臀造型險些吃官司,這背后其實是文化與法律對于身體暴露寬容度的差別。
國內卻連一條內褲邊都能發(fā)酵成全民大論戰(zhàn),實在令人唏噓。
有人說“女性身上每一道痕跡,只是人體自然形態(tài)”,可現(xiàn)實卻是這些被無限放大的所謂“尷尬線”,往往莫名其妙變成利器,傷人于無形。
心理學家指出,不穿胸罩帶來自主感,是女性追尋身體自由的表現(xiàn),性別研究者則提醒,許多內衣設計天然帶有“性化審美”的成分,消費主義通過制造“不安全感”不斷推動新產(chǎn)品誕生。
這些年市面上各類“隱形”、“貼合”、“無感”產(chǎn)品的熱銷,似乎正好印證了這種焦慮的普遍和被利用。
可回過頭來看,那些被批“有傷風化”的,只是一些布料與皮膚的自然接觸。
我們的母輩小時候甚至沒有內褲這一說;三十年前王菲穿透視裝登臺,也被奉為時尚先鋒。
怎么到了今天,一道衣服的褶皺就可以被人定性為“不檢點”?
其實,真正讓人難堪的,是旁觀者的凝視和評判。
韓劇《安娜》里,女主被提醒“內衣帶露出來了”,她大方一笑,“挺好,這件很貴。
”雪山被提醒內褲痕跡上熱搜后,忐忑告訴媽媽,結果媽媽還半開玩笑地安慰她,“那我上哪都能瞅到你唄”,一句話瞬間化解尷尬。
世界那么大,人們活得各有模樣,沒有必要為了“給別人看”忙著把真實的身體和喜好藏進塵埃里。
我們永遠柜不住身體的印記——皺紋、三角區(qū)、泳衣瑜伽褲上的“尷尬線”,內衣背扣、肩帶、或是再稀松不過的內褲邊。
那是活得真實的證明,是宇宙獨特的痕跡。
追求無痕當然沒錯,但世界同樣需要允許“有痕”地存在——心安理得地做自己,不因一條線、一種形狀就自責羞愧,也不必為取悅誰穿上并不喜歡的東西。
內褲的邊角,不該成為“社死瞬間”。
我們要記住,默許羞恥,買單的終究是自己——其實你很美,正因為你足夠真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