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29日,日軍為了慶祝天皇的生日,出動了36架轟炸機和12架戰斗機空襲武漢。中國空軍與蘇聯志愿航空隊緊急攔截,“4.29 空戰”就此爆發。
戰斗中,22歲的陳懷民壯烈殉國。22天后,他的未婚妻王璐璐,由于實在悲痛欲絕,最終跳江殉情。
1938年4月,臺兒莊那邊打得正酣,陳懷民跟著部隊在前線偵查。有一天返航的時候,碰上了3架日機。他單機沖上去,在敵機群里繞了個圈,愣是把一架日機撞得空中解體,自己跳傘落在麥田里,只是胳膊擦破點皮。
戰友都說他命大,他卻拍著駕駛艙說:“不是命大,是鬼子不經撞。”誰也沒想到,這成了他最后一次跟死神擦肩。
4月29日是日本天皇的生日,日軍憋著要給武漢來場大轟炸當“賀禮”。早在幾天前,抗日部隊就在孝感打下來一架日本偵察機,從飛行員的筆記本里翻出了空襲計劃:36 架轟炸機,12架戰斗機,打算中午時分偷襲武漢。
那天早上,陳懷民特意回了趟家,給母親磕了個頭。母親塞給他兩個煮雞蛋,眼淚在眼眶里打轉:“民兒,早點回來。”他咬著雞蛋應了聲,轉身就出了門。
下午2點多,防空警報響了。陳懷民駕駛著2405號戰機沖上天空,剛爬升到云層里,就看見黑壓壓的日機編隊。他跟戰友們擺開陣勢,像一群獵鷹撲了過去。不到5分鐘,他就咬住一架日機的尾巴,一串子彈過去,那架飛機冒著火往下掉。
可敵人很快反應過來,五架戰機把他圍在了中間。子彈嗖嗖地從身邊飛過,他的機翼被打穿了,油箱“轟”地一聲著了火。駕駛艙里全是煙,火辣辣地嗆人,儀表盤噼里啪啦往下掉零件。
戰友在電臺里喊:“懷民,快跳傘!”他低頭看了看腳下的長江,又抬頭瞅了瞅緊追不舍的那架日機,隨后就突然把操縱桿一拉,戰機猛地調了個頭,朝著那架飛機沖了過去。
2架飛機就像2顆流星,在天上撞在一起,爆出一團大火球,然后一起墜進了長江。那一刻,江邊上的哭喊聲響成一片,有人劃著小船就往墜機的地方趕,可撈了一整天,啥也沒撈著。
后來才知道,那是日軍有著“紅武士”之稱的王牌飛行員高橋憲一的座機。
其實臨走前,陳懷民就曾留下“遺言”:“我常常和日機在空中作戰。打仗就有犧牲,說不定哪一天,我的飛機也會被日機擊落,如果我真的犧牲了,你們不要悲傷,也不要難過。我是為國家和廣大老百姓而死,死得有價值。”
陳懷民從小,就有顆報效祖國的心。
1916年,鎮江城里的陳家添了個小子,父親陳子祥給他取名“天民”。陳子祥早年留過洋,見過外面的世界,更清楚家國弱小時的憋屈。
他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就曾經跟一個蠻不講理的日本同學打了一架,憑著一身好功夫把對方揍得服服帖帖。回家后,他就總跟孩子們講:“骨頭要硬,國才立得住。”
小陳天民聽著這些長大,最愛纏著父親講鄧世昌撞吉野號的故事,聽完就攥著木槍在院子里跑,喊著“撞沉它”。那時候誰也沒想到,小孩子的氣話,竟然會一語成讖。
1932年1月,上海閘北的炮聲傳到了鎮江。16歲的陳天民正在常州工業專科學校念書,課本上的公式突然變得輕飄飄的。報紙上滿是日軍轟炸的消息,說上海街頭到處是斷墻和尸體,日本飛機跟蒼蠅似的在天上盤旋。他把課本往桌上一拍:“念書救不了國!”
父親沒攔他,母親也連夜給他收拾了包袱。幾天后,陳天民成了學生抗日義勇軍里的一員,在上海街頭扛著槍巡邏。可看著頭頂上耀武揚威的日本戰機,他心里像堵了塊石頭,咱們國家的天空,憑啥讓別人撒野?
次年,聽說杭州筧橋航空學校招生,陳天民揣著家里給的幾塊銀元就跑了去。體檢、筆試一路過關,直到站在旋轉倉前,他才知道當飛行員有多難。
第一次從旋轉倉里出來,他扶著墻吐得昏天黑地,跟他一起的同學有的直接哭著說“不干了”。陳天民暈得更厲害,躺了大半天才緩過勁,可他沒當回事,反倒跟教官說:“明天我多轉200次。”
那幾年,筧橋航校的操場上總少不了他的影子。別人轉夠2000次就歇著,他非得多轉幾百次;別人午休時打牌,他抱著飛行手冊在樹蔭下啃。有同學打趣他:“陳家少爺遭這罪干啥?”他咧嘴一笑:“天上的仗,總得有人打。”
1936年畢業的時候,他的成績排到了前5,順利進了南昌空軍教導大隊。
在南昌,陳天民改了名字,叫陳懷民,取的是“懷里揣著家國百姓”的意思。他總盼著上戰場,可真到了天上,才真切體會到子彈是不長眼睛的。
1937年8月,杭州筧橋上空打響第一仗,陳懷民跟著戰友沖上去。日軍沒料到中國戰機敢硬碰硬,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他看準機會,一梭子子彈下去,一架日機冒著黑煙栽了下去。落地時,戰友拍著他的肩膀喊:“懷民,好樣的!”
不久之后,南京上空的仗打得更兇。陳懷民擊落兩架敵機后,自己的飛機也中了彈。他死死攥著操縱桿,愣是讓失控的飛機滑翔著迫降到江邊,撞在樹上才停下。等被老鄉從駕駛艙里拖出來時,他滿臉是血,斷了根肋骨,躺了3個多月才好利索。
就是在杭州養傷時,他遇見了王璐璐。那天航校籃球隊去浙大打友誼賽,看臺上有個穿藍布旗袍的姑娘,眼睛亮亮的。陳懷民投籃時不小心崴了腳,那姑娘跑過來遞了塊手帕,聲音軟軟的:“同學,沒事吧?”
后來才知道,那姑娘是浙大的學生,父親是銀行家,家就在杭州。兩人聊起來才發現,都愛聽岳飛的故事,都覺得這世道不把日本人趕出去,日子就沒法安生。一來二去,他們就對彼此產生了情愫。
陳懷民給她講天上的仗有多險,王璐璐給他縫補磨破的飛行服,臨走時總不忘叮囑:“小心點,我等你回來。”
可戰爭年代,聚少離多是常態。陳懷民轉戰各地,信件常常在路上丟了,有時候好幾個月才能收到一封。
1938年春天,王璐璐借著假期去武漢看他,兩人在江邊走了走。陳懷民掏出個紙包,里面是件月白色的旗袍:“給你買的,料子軟和。”王璐璐摸著旗袍上的盤扣,眼圈紅了:“總打勝仗,總平安回來,比啥都強。”
陳懷民沒說話,只是把她的手攥得更緊了。后來陳懷民犧牲,得知噩耗的王璐璐悲痛欲絕,最終也跳入江水隨愛人去了。
后來,武漢把機場附近的一條街改名叫“陳懷民路”,鎮江老家也修了座“懷民亭”。每年4月29日,總有人去江邊獻束花,給孩子們講這位少年英烈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