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延安、浙江寧波、福建龍巖、四川德陽等地稅務部門曝光4起依法查處的騙享稅費優惠偷稅案件。陜西永明煤礦有限公司通過違規擴大研發人員范圍、虛列研發工時、將部分生產經營用材料違規列入研發材料費用等手段,違規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收優惠,少繳企業所得稅184.94萬元,被追繳稅費款、加收滯納金并處罰款,共計323.41萬元。寧波紅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將經營費用、非研發人員人工費用違規計入研發費用等手段,違規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收優惠,少繳企業所得稅79.94萬元,被追繳稅款、加收滯納金并處罰款,共計148.96萬元。
龍巖億懿生輝企業管理咨詢服務有限公司通過在賬簿多列支出,減少應納稅所得額,違規享受小型微利企業稅費優惠,少繳企業所得稅333.67萬元,被追繳稅費款、加收滯納金并處罰款,共計472.33萬元。四川仁遠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借用他人身份證設立4戶個體工商戶,通過虛開增值稅普通發票、虛列工資薪金支出等手段,違規享受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少繳企業所得稅123.35萬元,被追繳稅款、加收滯納金并處罰款,共計221.3萬元。
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李建軍認為,這些行為違反了稅收法律法規,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案件查處結果表明,任何企圖鉆政策空子、破壞稅收秩序的行為,都將受到法律的嚴懲。華僑大學經濟發展與改革研究院教授楊默如認為,稅務部門通過“信用+風險”動態監管體系,對企業異常成本占比、個體工商戶集中注冊等風險指標實施精準識別;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比對第三方平臺銷售數據、銀行流水等信息,讓虛開發票、隱匿收入等違法行為無所遁形。
“隨著稅收大數據的深入應用和納稅信用體系的不斷完善,稅收監管與納稅信用管理水平也在持續提升。”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許萍表示,企圖通過違法手段獲取不當利益的企業,終將難逃稅收監管和法律嚴懲。廣大企業應該將遵規守法嵌入經營全流程,堅守稅收法治底線。
目前,多地稅務部門積極創新方法推動企業合規經營。比如云南稅務部門積極搭建“銀稅互動”橋梁,將企業納稅信用轉化為融資“資本”,讓信用融資貸款惠及更多經營主體,構建“守信者受益”的稅收營商新生態。青島稅務部門運用稅收大數據為智能裝備企業量身定制“體檢清單”,就先進制造業增值稅加計抵減、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費政策適用情況開展“稅務體檢”,根據“體檢結果”提出合規建議,幫助企業優化內控管理。
打擊違法就是保護合法。今年以來,稅務部門依托稅收大數據深化拓展“政策找人”,著力推動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紅利精準快速直達經營主體。今年1月至5月,現行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政策減稅降費及退稅達6361億元。據了解,稅務部門將在持續不折不扣落實好各項稅費優惠政策、推動政策紅利直達快享、助力廣大經營主體發展壯大的同時,依法嚴厲打擊違規享受、惡意騙享稅費優惠違法行為,切實維護法治公平的稅收經濟秩序,保障國家稅收安全。(經濟日報記者 董碧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