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大了!記者曝光劣質電纜,老板當場暴走怒砸攝像機:別拍!
前段時間,胖東來也上了一次熱搜。
事情很簡單,一個女生在超市里嘗了7顆葡萄,被員工制止后,在網上發視頻吐槽。
本以為是一場顧客與商家的扯皮,結果胖東來的老板于東來,親自錄視頻回應。
他沒有指責顧客,更沒有推卸責任。
他先是肯定了員工的做法,然后話鋒一轉,對著屏幕前的所有人說:
是我們工作沒做到位,沒寫清楚“試吃”的規則,才導致了誤會,這是我們管理者的失職。
最后,他宣布給這位感到委屈的顧客,補償500元。
整個回應,不卑不亢,有理有據,格局打開。網友評論區瞬間炸了鍋,清一色地贊嘆:“這才是頂級企業家的胸懷?!?/p>
同樣是面對質疑,同樣是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
有的人,把它變成了一次教科書級的公關,贏得了滿堂彩。
而有的人,卻把它變成了一場災難級的事故,輸掉了底褲。
說的就是長沙這位“電纜大王”,湖南豐旭線纜有限公司的謝姓負責人。
事情的起因,是一名消費者劉先生,懷疑他家電纜質量有問題,自己掏錢送去檢測。
結果,不測不知道,一測嚇一跳。
產品不僅低于國家推薦標準,甚至連自己公司標榜的企業標準都沒達到。
這性質就嚴重了。
記者拿著這份檢測報告上門求證,本是履行正常的輿論監督職責。
這位謝老板,前腳剛硬氣十足地宣稱:“我們所有的產品都是合格的”,可以走法律程序。
后腳,情緒就毫無征兆地原地爆炸。
他突然沖出,一把將電視臺記者的攝像機狠狠砸在地上,摔得粉碎。
緊接著,推搡記者,試圖搶奪手機,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全武行”。
直到警察趕到現場,這場鬧劇才暫時收場。
事后在派出所里,他對著另一家媒體的記者,給出了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解釋:
“我也不知道(當時怎么回事),事情發生了,像鬼一樣。”
“沖動了?!?/p>
輕飄飄的三個字,就想把砸碎的法律、砸碎的信任、砸碎的體面全都掩蓋過去。
可這世上,哪有什么“鬼上身”,不過是心底的“鬼”在作祟罷了。
這件事,表面看是一個老板的情緒失控,往深里看,其實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堂課,一堂都沒及格。
第一堂課,是“誠”
什么是“誠”?
古人早就把道理說透了。
《大學》里講: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這話翻譯過來,特別實在。
意思是,你想做到意念真誠,就別自己騙自己。討厭難聞的氣味,喜歡美麗的顏色,這都是發自內心的自然反應。所以,有德行的人在獨處時,也必然會小心謹慎。
這位謝老板,真的不知道自家產品有問題嗎?
如果產品真的金剛不怕火煉,面對記者的鏡頭,正常的反應應該是底氣十足地拿出自己的合格報告,甚至歡迎更多權威機構來檢測,用事實說話。
可他的反應是什么?是心虛,是回避,是惱羞成怒。
這種暴怒,恰恰不是強勢的表現,而是內心防線被戳破后的虛弱應激。
他試圖用肢體上的暴力,來掩蓋產品質量上的無力。
他騙不了消費者,騙不了檢測機構,最終連自己都騙不過去,于是在真相的照妖鏡前,徹底破防。
他以為砸了攝像機,證據就消失了。
殊不知,他這一砸,反而是用最極端的方式,向所有人證明了那份檢測報告的真實性。
一個人最大的謊言,是“自欺”。當一個人開始心安理得地生產連自己標準都達不到的產品時,他就已經為自己埋下了最大的雷。
平日里可以靠信息差蒙混過關,一旦陽光照進來,第一個被灼傷的,就是他自己。
第二堂課,是“靜”
如果說,“誠”是做人做事的里子。
那么,“靜”,就是一個成年人最貴的面子。
一個人在壓力之下,最本能的反應,最能體現他的修行。
謝老板顯然沒有這種修行。他的行為,完美詮釋了什么叫“失控”。
而我們古人的智慧,早就給出了如何掌控情緒的路徑。
《大學》里還有一段更經典的話: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這是一個完美的閉環,一個走向內心強大的修煉手冊。
“止”是什么? 是底線,是邊界。是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打死都不能做。面對鏡頭,你可以不說話,可以請律師,但絕不能動手。這是文明的底線,也是法律的紅線。謝老板心里沒有這個“止”。
沒有“止”,自然就無法“定”。 “定”是志向堅定,是內心有主軸。一個人的內心如果沒有定力,就會像墻頭草,風一吹就倒。記者的幾個問題,就把他吹得東倒西歪,方寸大亂。
無法“定”,更談不上“靜”。 “靜”是心緒平穩,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他的暴走,恰恰是內心焦躁、混亂、無法平靜的極致體現。
心不靜,則身不安。 “安”是安然處順,是找到舒服的姿態。他砸東西、推搡人,整個人處于一種極度不安的亢奮狀態。
身不安,則思慮不周。 “慮”是周詳思考。他但凡有一秒鐘的冷靜思考,想想打砸記者的后果,想想對公司聲譽的毀滅性打擊,都絕不會做出如此愚蠢的舉動。
沒有深思熟慮,最終一無所“得”。 他得到了什么?除了被帶進派出所,公司被推上風口浪尖,自己成為全網笑柄,他一無所獲,滿盤皆輸。
這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根源就在于,他不懂得“止”,守不住“靜”。
一個無法掌控自己情緒的人,又如何能掌控自己的事業和人生?
第三堂課,是“省”
如果說,犯錯是人之常情。
那么,犯錯后的態度,則決定了一個人是會成長,還是會墮落。
這就是第三堂課:“省”,即自我反省。
兩千多年前,曾子就給我們立下了一個標桿。
《論語》中記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每天都要從三個方面拷問自己的靈魂:
我替別人辦事,盡心盡力了嗎?(對事業的忠誠度)
我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了嗎?(對人際的誠信度)
老師傳授的知識,我復習實踐了嗎?(對知識的轉化率)
這三問,放在今天,依然振聾發聵。
我們看看謝老板事后的“反省”:“沖動了”、“像鬼一樣”。
這是反省嗎?
不,這是甩鍋。
把責任甩給“沖動”這個虛無縹緲的情緒,甩給不知名的“鬼”。
仿佛那個砸攝像機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一個被附身的陌生人。
他壓根兒沒意識到,真正該反省的,不是那一瞬間的沖動,而是導致沖動的根源。
他應該像曾子一樣問問自己:
我為客戶生產電纜,做到“忠”了嗎?我的產品對得起他們的信任和金錢嗎?
我面對記者的采訪,做到“信”了嗎?我說“所有產品都合格”,這句話經得起檢驗嗎?
我學到的那些關于法律、關于商業、關于做人的道理(傳),我真正理解和踐行(習)了嗎?
沒有這樣的深刻自省,所謂的道歉,不過是危機公關的廉價姿態。
他沒有從根上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下一次遇到類似情況,大概率還是會重蹈覆轍。
砸碎的,何止一臺攝像機?
謝老板這一砸,動作很瀟灑,代價很沉重。
他砸碎的,是一臺價值不菲的攝像機。這是最直接的物質損失,賠償是免不了的。
他砸碎的,是自己公司的聲譽。一個連老板都敢暴力抗法的公司,它的產品質量誰還敢信?它的企業文化得多糟糕?這一砸,把公司多年積累的品牌形象砸了個稀巴爛。
他砸碎的,是公眾的信任。人們會想,一家被曝光的企業就敢如此囂張,那些沒被曝光的,水面之下還隱藏著多少我們不知道的黑暗?
他砸碎的,更是自己的后路。打砸記者,涉嫌故意毀壞財物罪;推搡搶奪,涉嫌尋釁滋事。等待他的,將是法律的嚴懲。
這一連串的崩塌,都源于他那看似“沖動”的一砸。
而這一砸,也徹底撕下了他“公司負責人”的體面外衣,露出了內在品格的千瘡百孔。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p>
“修身”,是一切的起點。
對于一個企業家而言,所謂的“治企”,本質上也是“修身”的延伸。你的企業,就是你個人品性的放大器。
你的誠信,決定了產品的質量。
你的格局,決定了企業的文化。
你的修為,決定了企業能走多遠。
一個人真正的產品,其實是他自己。
而一個人的品行,才是他一生最硬的招牌。
#打砸記者攝像機負責人稱沖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