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疆工作事關大局,是全黨全國的大事。對口援疆是國家戰略。“十四五”對口援疆工作在服務新疆工作總目標中發揮重要作用,促進了新疆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高質量發展,彰顯了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越性。新征程上,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總目標,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久久為功做好對口援疆工作,完善對口援疆工作機制,提升對口援疆綜合效益,為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作出新貢獻。
推動高質量發展,夯實經濟基礎
各民族經濟相依,是中華民族構建統一經濟體的強大力量。我國疆域遼闊,各地區資源稟賦各有特點,經濟互補性強、依存度高。對口援疆通過有組織、大規模、制度化的區際協作,將東中部地區的資本、技術、人才、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與新疆富集的能源、礦產、土地、特色物產等資源稟賦進行高效耦合與優化再配置。這種戰略布局,加速了新疆深度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和國家新發展格局的進程,推動其從地理上的內陸邊陲加速轉型為我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援疆省市與新疆在產業協同、項目共建、園區合作中,形成了空間上結構互嵌、功能上優勢互補的緊密聯系,深刻重塑了區域發展的空間格局,編織起一張輻射全國、牢不可破的經濟聯系網,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在巴州-鐵干里克-若羌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現場,作業人員開展走線消缺作業(2024年10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馬元 攝)
在對口援疆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對內對外開放能力不斷提升,經濟高質量發展駛入快車道。2024年新疆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形成了以農業為基礎,石化、電力、煤炭、紡織等工業為主導,現代文旅等服務業占重要地位的現代產業體系。
新征程上,要更加注重在解決南疆突出問題上聚焦發力,鞏固拓展南疆脫貧攻堅成果,推動南疆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以產業援疆為抓手,助力南疆有效承接東中部地區產業組團式、鏈條式、集群式轉移項目,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規模化特色產業集群,切實提升產業層次和吸納就業能力。持續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補齊短板弱項,切實將發展成果轉化為民生改善的實際成效,夯實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經濟基礎。
促進共建共享,夯實民心根基
對口援疆的實踐,是將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國家治理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新疆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過程。對口援疆工作始終將保障和改善民生置于首要位置,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大規模的民生投入精準聚焦于就業、教育、醫療、安居等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新疆各族人民。新疆城鄉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歷史性躍升,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進一步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進一步增強。
▲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庫科西魯格鄉瓦窯本村,深圳援疆新生兒科醫生潘千(中)與同事許林森(右)在村民家為新生兒檢查身體,并叮囑養護注意事項(2025年3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在對口援疆的大力支持下,新疆民生建設碩果累累。第九次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召開以來,19個援疆省市投入援疆資金近400億元,一大批安居富民工程和民生項目落地見效,安全飲水、便利交通、穩定電力覆蓋更廣,“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疑難危重癥不出地州市”的目標在新疆逐步實現,基層大批中小學、幼兒園得以新建和改擴建,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健全完善。通過產業帶動就業、創業促進就業,新疆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連年保持高位。
新征程上,要更加注重在推進新疆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上聚焦發力,緊貼民生推動新疆高質量發展。聚焦援疆項目引進和產業鏈協同,加快推動傳統產業煥新和新興產業壯大,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科學規劃城鎮化布局和功能,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鄉鎮公共服務水平,讓城鎮化成為吸納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載體。
深化“三交”工作,增進情感認同
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途徑。對口援疆的過程,是一場跨越山海、連接億萬人民的偉大社會實踐。它打破地域界限,搭建起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交往交流交融平臺,推動各族干部群眾在共同生產生活、共同學習工作中加深了解、增進感情。從援疆干部人才與新疆各族群眾的結對認親,到青少年“手拉手”夏(冬)令營的歡聲笑語;從跨區域勞務協作的并肩奮斗,到文旅產業帶來的深度互動,對口援疆的實踐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理念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轉化為各族群眾日常生活中可感可及的自覺行動。
▲這是7月4日拍攝的由江蘇泰州援疆支持修建的昭蘇縣中小微企業創業孵化中心(無人機照片)。該中心預計在本月投入使用。 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在對口援疆的大力支持下,新疆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取得顯著成效。各地廣泛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等聯誼活動,譜寫了無數守望相助的動人故事;積極探索建設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成為常態。新疆400余萬名青少年與援疆省市青少年結對子、交朋友,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
新征程上,要更加注重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聚焦發力,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扎實推動“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實施,創新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載體和形式,持續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和民族團結聯誼等品牌活動。著力構建互嵌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精心設計共享的文化空間、豐富的群眾活動,扎實開展有針對性的社區服務。組織更多疆內外群眾開展互訪、研學、聯誼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開展文化潤疆,堅定價值追求
中華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脈所在。對口援疆工作以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為目標,系統挖掘和闡發新疆各民族文化中蘊含的中華文化基因,廣泛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推動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互鑒融通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聯合考古實證歷代中央政權有效管轄治理新疆,到共同創作展現民族團結進步的文藝作品;從協同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到廣泛開展文藝作品巡展巡演,援疆省市的文化勢能與新疆的文化潛能激蕩交融、彼此賦能,共同唱響貫通中華文化氣韻、承載各民族共同情感的時代旋律。
在對口援疆的大力支持下,新疆非遺館、烏魯木齊文化中心等一批現代化文化場館相繼落成,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新地標。援疆省市組織開展“文化大篷車”等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鑒活動1.7萬余場次,將中華文化送到農家牧戶。新疆和援疆省市聯合創作《五星出東方》《我的阿勒泰》等一批以新疆為背景、反映時代精神的文藝精品。
▲ 這是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中華錦繡——“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國寶展上展出的數字織造體驗機。新華社記者 王澤宇 攝
新征程上,要更加注重在有形有感有效開展文化潤疆上聚焦發力,不斷增進各族群眾“五個認同”。持續加強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讓各族群眾享有高質量的文化服務。將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體系融入城鄉建設、公共空間,讓中華文化通過實物實景實事得到充分展現、直抵人心。創作推出更多觸及靈魂、引發共鳴的文藝作品,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
落實立德樹人,筑牢人才基礎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承載著傳播知識、塑造新人、傳承文明的時代重任。在對口援疆工作中,中央有關部門、援疆省市和中央企業始終將教育擺在優先位置,通過“組團式”教育援疆等模式,將先進教育理念、優質教育資源、科學管理模式引入新疆,加速了新疆青少年現代化與社會化的進程。這一實踐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與區域發展的現實需求相結合,促進了個體價值實現與共同體凝聚力提升的同頻共振。
在對口援疆的大力支持下,大批援疆省市優秀教師和教育管理人才赴疆工作,通過“青藍工程”“師徒結對”等形式,促進新疆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顯著提升。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現代教育體系日益完善,全區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2%,南疆本科教育實現全覆蓋。通過援建現代化教學設施、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新疆教育基礎設施更加完備,為各族青少年成長成才創造了良好條件。
▲2025年6月27日,在新疆和田技師學院,北京援疆教師李東軍(右)指導學生操作高壓變配電設備。新華社記者 徐宏巖 攝
新征程上,要更加注重在提升教育援疆效果上聚焦發力,推動新疆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持續深化“組團式”教育援疆,發揮其在學校管理、學科建設、師資培養上的示范引領作用,推動提升新疆教育教學質量。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優化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學科專業布局,使其與“十大產業集群”等發展需求精準對接,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
(作者單位:張旭,新疆大學;粟迎春,新疆醫科大學)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 |李翠 海寧
制作 |章音頔
來源 |中國民族報
看完了,點個“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