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23日零時,日本東京巢鴨刑務所,一個年整70的老人向絞刑架走去。看著這個身材矮小、干瘦、形銷骨立,被肺病長期折磨得面色蒼白,形神疲憊,只是靠著武士道的那點精神的支撐才勉強有力氣仰起脖子,把那顆干腦袋遞進絞刑扣中的老人,誰又能把他與當年在淞滬戰場上率近30萬日軍,打敗了中國70萬軍隊的日本上海派遣軍司令官聯系起來呢?誰又能相信他就是制造了“南京大屠殺”,使30多萬中國人成為刀下之鬼的殺人魔王呢?
他,就是被日本裕仁天皇欽命的上海派遣軍(后兼華中方面軍)司令官、陸軍大將松井石根。他是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死刑的7名甲級戰犯之一。零時的鐘聲響了,他與戰爭狂人東條英機,制造“九·一八”事變、策劃成立偽“滿洲國”的元兇土肥原賢二,以及跟隨松井、任上海派遣軍副參謀長的武滕章一起被押上了絞刑架。東條英機提議道:“請松井君帶領大家三呼天皇陛下萬歲。”松井石根擰了擰脖子,找準了皇宮的方向喊道:“天皇陛下萬歲!”這最后的一聲,怎么也喊不出當年大日本皇軍的威武,倒是臨死前聲嘶力竭的哀嚎!
其實,早在11年前——1937年8月15日,他就向著這個絞刑架邁出了第一步。那天,他乘坐汽車行駛在一條右側是林立的官署、左側是皇宮西南墻的街道上,這條路的最終頭就是死亡的絞刑架,不過當時他是駛向皇宮的,是奉召入宮覲見裕仁天皇。天皇召見的內容前一天松井已經得知:在隔海相望的中國上海發生了戰事,天皇要授予他一項在中國的指揮權。松井石根1933年10月獲得了陸軍大將的軍銜,1935年8月就被解除了現役指揮官職務,遭受轉入預備役的冷落。現在重新被統帥部起用,且被天皇親自委以重任,對他來說真是不勝榮幸之至。
松井出生于日本名古屋市愛知縣,是一位研究中國古文的漢學家的第六個兒子。但他從小卻崇尚武力和暴力,他先后上了名古屋陸軍幼年學校、陸軍士官學校、陸軍大學。1906年,他從日本陸軍大學第十八期畢業就被派到了中國,在中國任職達10多年,先后擔任了日本駐廣東領事館武官、駐上海領事館武官、駐華公使館武官、關東軍司令部高級參謀、關東軍駐哈爾濱特務機關長等職。他還經歷了近10年的參謀生涯,他所任職的參謀本部第二部實際上就是關于中國方面的情報部,專門負責收集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防務方面的情報。
他積極為日本內閣制定侵略中國的“大陸政策”出謀劃策。就在1個月前,他還向東亞聯盟幾次公開發表演說,主張日本軍隊大膽地溯長江挺進,攻克中國首都南京。他說:迅速拿下南京,隨之實行“人道的占領政策和公正的市政管理”,這將說明中國公眾屏棄蔣介石,把他們的命運托付給日本的領導人。
數月之后,中國首都果真被他率軍攻克,南京被迅速拿下,但他所實行的“人道的占領政策和公正的市政管理”,就是30多萬中國軍民的被殺戳。
正是因為松井有這樣的信念,所以,決心要把“紅頭發的外國人”趕出亞洲,欲做亞洲主宰的裕仁天皇選擇了他。
身著佩戴勛章軍服的松井石根,一步一步踏上鳳凰殿的臺階,他身板僵直,8月的酷熱和即將見到天皇陛下的激動,令他感到有點兒窒息。他向立在覲見室門口的武官長敬禮,按照古老的習慣和覲見天皇的規矩,他解下了佩戴的祖傳武士軍刀,交給了他的向導高級侍從武官,然后上身挺直,邁開大步跨進了堂皇的鳳凰殿。鳳凰殿內闃無一人,松井立正深深地鞠躬,并紋絲不動保持這種姿勢,等待著天皇駕臨。37歲的裕仁天皇駕臨了,他穿了身卡其布軍裝,軍裝起了皺褶并稍有汗漬,但鈕扣一直扣到領口。
一年多來,人們從不曾見過天皇脫過軍裝。天皇請他免禮,并關心地詢問他患肺病后身體恢復的情況,然后說道,最近在通往中國首都南京的門戶上海爆發的戰事已到緊要的關頭,他決定派兩個師團的援軍支援駐扎在上海的海軍陸戰隊,他們正在拼命地保衛在港口的日本財產。天皇說,他知道松井將軍會愿意統率這支遠征軍。
松井深鞠一躬,他說他有信心完成使中國人改弦易轍、倒向日本的事業。裕仁贊許地點頭,然后打開了一卷用上等宣紙寫的詔書。松井在武官長示意下趕忙跪下。裕仁宣布他為上海派遣軍司令官,并賜給他一根象征他新指揮權的官杖。
走出皇宮,坐在轎車里,松井對近衛首相說:“別無他途,只有拿下南京,打垮蔣介石政權,這就是我必須完成的使命!”
在那幾天的日記里,松井作了這樣的記載:
昭和12年(1937年)8月,余于富士山之湖畔靜養。
14日,接陸軍大臣電,遂進京。15日,于宮中拜受欽補上海派遣軍司令之敕。16日,受參謀總長之《關于派遣軍之奉敕命令》,并聆聽參謀總長指示。
派遣軍之任務如下:
掃蕩上海附近之敵軍,占領其西方要地,保護上海僑民之生命。
8月17日上午10時,松井石根再次進宮拜見天皇。在當天的日記里,他作了如下記載:
余于宮中拜謁陛下,并拜受如下敕語:
“朕委卿以統率上海派遣軍。宜細察宇內大勢,以速戡定敵軍,揚皇軍武威于內外,以應朕之倚重。”
余奉答如下:
“臣石根拜領上海派遣軍之大命,受賜優渥敕語,誠惶誠恐,不勝感激之至。謹奉戴圣旨惟仁惟威,發揚皇軍之宗旨,以安宸襟。”
繼之,陛下問及今后取何種方針方能達成派遣軍之任務。余即答曰:
“派遣軍遂行其任務,將與我海軍密切協同,并密切聯絡當地我官憲,尤其是列國外交使團及軍隊,齊心協力,以迅速恢復上海附近之治安。”
對余之回答,陛下亦欣然俯允之。
關于日本派遣兩個師團組成上海派遣軍增援上海的情況是這樣的:
8月6日,南京最高軍事會議決定“全面抗戰”,蔣介石發出命令,對武漢以下長江中下游日艦及日軍據點進行掃蕩,日軍得到情報,迅速撤退到上海。此時,日本海軍立刻制定計劃,把駐上海的2500人的陸戰隊擴編為4000人。
8月9日,發生了大山勇夫和齋田要藏武裝駕車闖入虹橋機場而被中國保安隊員擊斃的事件。日本方面嗅到了戰爭的氣息,10日內閣召開緊急會議,米內海相在會議上說明情況,并要求作戰爭動員準備。12日,第三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中將從上海發來急電,稱:“上海周圍形勢危急,戰爭一觸即發。”當夜,日本首相、陸相、海相、外相在首相官邸召開緊急會議。米內海相提議向上海派遣陸軍。8月13日,上海戰事爆發,當天日本內閣會議決定派國內2個陸軍師團組成派遣軍參戰。
對于只派2個師團的部隊去中國參戰,松井在被任命為派遣軍司令時就提出:投入不足2個師團兵力,不僅難以作戰,反而會招致眾多犧牲,連保護僑民的任務都不易完成,至少應派遣5個師團。
參謀本部第一部部長石原莞爾少將說:“當年關東軍12000人,不足1個月打敗了張學良20多萬人的軍隊。”
松井石根就不好再說什么了,心里只能責怪統帥部對中國軍隊情況的變化一無所知。他是軍人,只能服從命令。
天皇問杉山元陸相對上海戰事的看法,杉山元大將回答:“只需3個月即可征服中國。”
8月23日,在朦朦的晨色中,松井石根乘坐艦船駛進了吳淞口外長江江岸。舒緩的江岸線在他內心中引起陣陣激動和感慨。這是多少次來中國了,他自己心里也難以數清。中國政界和軍界的要人蔣介石、汪精衛、胡漢民、李宗仁、陳濟棠,他都會見過。就在1935年到1936年,他被退為預備役的兩年里,他從中國的東北到西南跑遍了半個中國,推銷他的“大亞細亞主義”。就在一年前,他來到廣西南寧,會見了白崇禧,在他的日記里,對白崇禧有這樣一段記載:
白人品高雅,見多識廣,言談公允,不泛空論;講究實際,滿腹經綸。同胡、李相似,對蔣介石不乏微詞,但并非感情用事,亦無倒蔣取而代之之意。近今推薦李宗仁北上參加五中全會者,乃此人也。彼認為,兩廣團結不成,目下不過消極保持現有勢力;與其如此,莫如主動與南京政府謀和,直接誘導之,以決今后之大勢。由此觀之,其為人公正,著眼大局。
談及對我國政策亦然。彼認為,兩國不應爭吵現實或歷史問題,中國宜確定其忍讓限度;日本應放棄其侵略政策,真正與中國攜手共進。余欲言之處,彼盡言之,甚感欣慰。彼又云,蘇聯最近之政策,尤其中國共產黨最近之姿態,在于引導民眾團結抗日;中國如赤化則前途不堪設想,東亞禍根正在于此。其所述一片至誠。
松井對白崇禧的贊賞和褒獎,真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此刻,在那邊的江岸上,迎戰日軍的中國軍隊副總參謀長,正是這位白崇禧。他們“余欲言之處,彼盡言之,甚感欣慰”的知己感,被炮火和血光化為了烏有。
前幾次來中國,他是為成立“中國大亞細亞協會”而來的。1933年他參與成立了“大亞細亞協會”,退出現役后,他擔任了大亞細亞協會理事長,大力呼吁亞洲團結自強,復興亞洲文化和提倡亞洲人的亞洲。1933年他擔任臺灣軍司令官,創立了“臺灣大亞細亞協會”,1935年12月在天津成立了“中國大亞細亞協會籌備會”,而這次他卻不是帶著“大亞細亞協會”章程之類的什么文件,而是率領著38 000名日軍士兵,帶著鋼槍火炮,帶著“懾服中國”的日本武威,來“膺懲中國軍”的。
1936年4月12日,松井石根從中國的華南經上海來到了南京。14日,在蔣介石的官邸里,兩人進行了會談。蔣介石在日本留學時與松井石根有過來往,據說他從高田聯隊回到東京后,是松井給他找的投宿處。對于和蔣的會見,松井在日記里作了這樣的記載:
蔣態度依舊,言談頗熱情。……會談中途轉入茶席,蔣海闊天空地敘說舊情,態度友善。
現在,這對故舊卻要用炮火和槍彈來對話了。
《判決》
被告松井石根
根據起訴書中判定被告有罪的罪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將被告判處以絞刑。
松井石根被判處死刑的判決書,從此次他雙腳一踏上中國的土地就開始書寫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