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上海簽約現場,阿聯酋企業Autocraft一揮手簽下10億美元訂單,一口氣買走中國初創企業“時的科技”350架E20飛行汽車。每架超2000萬元人民幣的天價,創下中國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史上最大單筆訂單紀錄。這批形似科幻大玩具的“空中的士”,翼展12米、時速320公里,充電一次就能搭載5人飛行200公里,即將成為中東土豪們的新玩具。
好萊塢的創意,中國的生產線。早在1989年,《回到未來2》就描繪了飛行汽車穿梭城市的畫面;2007年,美國造出全球首臺飛行汽車原型機。然而十八年過去,美國項目紛紛爛尾——Uber Elevate關停,Kitty Hawk出售,Zeva Aero破產。當美國還在技術泥潭掙扎時,中國eVTOL已在中東落地生根。
中國逆襲的密碼藏在新能源產業鏈中。飛行汽車最核心的電池技術,美國始終難以攻克能量密度與重量平衡難題。而中國憑借成熟的電動汽車產業基礎,實現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的全面突破。小鵬匯天利用小鵬汽車供應鏈,復用70%產線設備,降低成本30%;時的科技E20采用五葉螺旋槳設計,將噪音降至70分貝,相當于普通轎車行駛聲。這些技術優勢讓中東客戶直言:選擇中國,看中的是“技術前瞻性與系統化交付保障能力”。
王爺們的空中野心正在變成現實。去年沙特測試中國產飛行汽車,在183萬人參與的麥加朝覲中,將2小時的地面車程壓縮至20分鐘;阿聯酋新購的350架E20,將用于構建覆蓋中東和北非的空中交通網。這些“空中出租車”每架可搭載1名飛行員和4名乘客,計劃在取得中國民航局適航證后立即交付。
為何中國自己不急著用?背后是場精妙的商業博弈。上海時的科技CEO黃雍威坦言:10億美元訂單是海外拓展的關鍵突破。讓中東國家先試水,實為“借船出海”良策——阿聯酋民航總局已啟動適航審定談判,沙特正建立配套法規。中國則可借此積累運營數據,同時依托國內政策東風:上海2024年推出《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蕪湖已聚集近200家產業鏈企業。
當王爺們在迪拜塔旁搭乘中國制造的“空中的士”躲避擁堵時,深圳白領仍在早高峰的地面車流中煎熬。技術普惠的曙光下,這場“天空權利”的分配競賽才剛剛開始——若有一天飛行汽車真成為大眾交通工具,我們是否會看到新的“空中階級鴻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