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當空,夏木成蔭,處處涌動著蓬勃生機。近日,江西軟件職業技術大學“陶云創變,鄉村藝興”實踐隊和“青春筑夢,藝啟未來”實踐隊懷揣著熱情和擔當,奔赴吉安縣永陽鎮、永和鎮和橫江鎮,開啟了一場豐富的社會實踐之旅。他們以創意為筆,在時代長卷上暈染傳統文化的璀璨華光;以鏗鏘步履丈量基層沃土,采擷鄉村振興的累累碩果;懷一腔暖陽般的熱忱,讓敬老愛幼的美德在歲月中生生不息;寄深沉情思于青史長河,在緬懷革命先烈的英魂里汲取奮進的力量。
窯火千年,匠心傳承
古窯探秘:鏡頭里的千年瓷韻
踏入吉州窯博物館,溫潤的木葉盞靜靜訴說著千年窯火的故事。為讓非遺技藝以更鮮活的形式呈現,隊員們化身“文化記錄者”:通過查閱歷史文獻,與博物館專家深研吉州窯“一器一故事”的工藝密碼;定制三維拍攝方案,用鏡頭捕捉木葉盞“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那些陳列在展柜中的文物,在鏡頭與代碼的加持下,正重新煥發出生動的生命力。
匠心對話:沾滿陶泥的雙手與數字技術的碰撞
在吉州窯古作坊,隊員們追隨非遺傳承人的腳步,通過采訪、調研、拜師非遺傳承人,解碼千年技藝的當代生命力。余川大師守著“木葉與窯火的自然之約”,演示陶土遴選的“土脈密碼”與拉坯時指尖與陶泥的0.1毫米精準把控;王明大師則詮釋“筆墨與氣韻的千年章法”,展現釉下彩繪時筆尖在黑釉上的“逆勢行筆”絕技。當沾滿陶泥的雙手遇上虛擬現實技術,傳統工藝正以全新的方式被記錄與傳承。
創新擘畫:VR技術為文化振興注入新可能
在與吉州窯文旅公司的座談會上,實踐隊員們通過利用學院特色專業,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重建宋代龍窯全景,讓游客可“親手”完成從揉泥到開窯的全流程,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實現文化價值轉化。吉州窯文旅公司董事長肖家茂點贊道:“青年大學生的科技思維,讓千年窯火有了‘破圈’的可能,傳統技藝要成為連接古今的文化密碼。”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正為非遺傳承開辟著全新路徑。
鄉約新風,共治家園
裂縫再生:讓瑕疵成為藝術的畫布
在永陽鎮中洲島度假村,隊員們以藝術激活鄉村美學。三十余處樹洞、電箱化身藝術畫布,跳躍的小松鼠、立體藤蔓、彩虹卡通圍欄與咧嘴笑的海綿寶寶,將斑駁銹跡變為童趣長廊,并且帶領孩童開展繪畫課堂,以畫筆為媒傳遞啟蒙教育。藝術不僅為鄉村添彩,為當地景區增加了客流量,帶動了景區收益。
文明新風:青春力量傳遞時代新聲
在永陽鎮人民廣場上,實踐隊隊員化身文明使者,為周邊村民展開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壯美畫卷。用通俗質樸的語言,從婚事風尚、節儉持家的倡議,以及對封建迷信的破除,用鮮活案例和貼近生活的故事,積極引導村民成為新時代文明的主動參與者、傳播者。
田園煥彩:農韻流淌振興長卷
在吉安縣農產品基地里,實踐隊員為農產品設計廣告,以詩意文案與精美畫面,傳遞至城市各處,既彰顯農產品的天然純粹,又融入匠心設計美學。采摘活動則成歡樂田園盛會,隊員于碩果盈枝的果園摘下帶露果實,繪就農旅融合的溫馨畫卷。這場助農行動,正讓田園綻放別樣魅力,書寫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
微光成炬,服務為民
銀發暖暉:實踐隊員的守護長歌
在橫江鎮大洲村里,實踐隊員們開展愛心捐贈活動,將善意的種子播撒在每一位老人心頭。大家將鞋子送到老人們的手中,用實際行動詮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溫情,讓這份愛在歲月里生根發芽,綻放芬芳。通過幫助老人家中拔除菜園雜草,提水澆灌蔬果。夕陽為菜園鍍上金邊時,原本荒蕪的菜園已煥發生機,菜葉舒展。老人的笑容比晚霞溫暖,隊員們看著成果,疲憊盡消,只覺愛與關懷在鄉間靜靜流淌。針對老年人易受騙的特點,實踐隊員化身“反詐衛士”,以生動的案例、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老人們講解常見的詐騙手段。
童夢守護:科學與安全編織的安全防護網
在中馬洲文化中心,隊員們用創意編織起守護童年的安全網。他們用干冰+熱水模擬臺風形成,讓孩子們直觀理解“氣壓差”科學原理;同時將交通規則、防溺水等安全知識融入游戲。針對小朋友們,隊員們的普通話教學則充滿了趣味。在課堂上,隊員們組織了趣味繞口令比賽,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感受到國家通用語言的魅力。游戲間隙,隊員們與孩子們相互聊著家常,童真的話語與關切的叮囑交織,傳遞著社會的溫暖。
光影記憶:為老人定格歲月的笑臉
在大洲村上,“爺爺您看鏡頭,對,就這樣笑!”老人們精心打扮,坐在家門口。實踐隊員們手持相機,耐心地調整角度、捕捉畫面。鏡頭里,老人們綻放出燦爛的笑容,每一道皺紋都飽含著歲月的故事。快門聲此起彼伏,將銀發間的暖陽、眼角的笑紋悉數定格。這些珍貴的照片,將美好的瞬間定格,成為老人們難忘的回憶。
紅心永駐,薪火傳承
慰問功勛黨員 聆聽烽火歲月
三下鄉實踐隊員們懷著崇敬來到大洲村,走訪了兩位老黨員。抗戰老兵曹春林談起參軍經歷時目光堅定,那句“只要軍令下達,拼盡全力也要完成任務”,讓我們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輩“服從命令、使命必達”的鋼鐵意志。1970年入黨的曹揚清爺爺,數十載扎根鄉村做基層思想工作,培養出數十名優秀黨員。“發展黨員就像播撒種子”,他走村串戶用方言傳理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基層黨員對信仰的堅守。圍坐傾聽時,我們在故事中觸摸歷史溫度,懂了“初心”的分量。兩位爺爺的經歷是最生動的“活教材”,激勵著我們奮勇向前。
緬懷革命先烈 致敬英雄豐碑
實踐隊員們走進將軍公園,以實際行動緬懷先烈。在余秋里將軍半身像前,大家手持抹布細致擦拭,用行動表達對革命先輩的崇敬,讓豐碑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全體成員列隊于烈士半身像前,低頭默哀一分鐘,以無聲的悼念寄托對先烈的深切哀思;隨后,依次向烈士敬獻菊花,并為革命碑林的碑文描紅,朱砂勾勒的不僅是文字,更是對紅色精神的銘記與傳承。
重溫崢嶸歲月 重燃奮斗之志
走進吉安縣革命烈士紀念館,在導覽員的帶領下追溯紅色歷史。導覽員生動講述了吉安縣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圖片,生動還原了革命先輩們浴血奮戰的場景,讓大家深受震撼。面對鮮紅的黨旗,在黨員同志帶領下進行了光榮的入黨誓詞宣誓。這12句80字的入黨誓詞,是每一位黨員對黨和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入黨誓詞經過時代的更迭側面記錄了我們黨的奮斗歷程,是中國共產黨奮斗不息的吶喊,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錚錚誓言。
感悟忠魂氣節 厚植家國情懷
大家來到文天祥公園—紀念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讓大家深刻感受到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通過了解南宋末年的社會背景、抗元斗爭歷程,師生們對這位改革家、思想家、愛國詩人的欽佩之情油然而生,從文天祥的忠義精神到革命先輩的奮斗歷程,都在告訴我們:愛國是永不褪色的信仰!
以青春之筆,繪就時代長卷的萬千氣象。江西軟件職業技術大學“陶云創變,鄉村藝興”和“青春筑夢,藝啟未來”實踐隊的足跡已在吉州大地刻下深深的印記。這七天的時光,是窯火中淬煉的匠心與VR技術碰撞的火花,是畫筆在裂縫中生長的詩意,是老黨員故事里奔涌的紅色血脈,更是青年與土地、傳統與未來對話的鮮活注腳。正如吉州窯的窯火千年不熄,青年的擔當亦如星火燎原,愿這顆播撒在基層沃土的青春種子,終將長成守護文化根脈、照亮振興之路的參天大樹,在歲月的年輪里,永遠回蕩著屬于青年與時代的鏗鏘回響。(王富華)窯火映初心,鄉約啟新程——VR與藝術學院“陶云創變,鄉村藝興”“青春筑夢,藝啟未來”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隊紀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