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沸沸揚揚的“私生子”認親風波,將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后身后的家族糾葛推向公眾視野。當喧囂的議論聲如潮水般退去,那被沖刷而出的真正礁石卻越發清晰可見——這遠非僅僅關乎豪門內部恩怨情仇的一出戲碼,它更像一束刺目的追光燈,照出了中國民營企業在代際傳承之路上深埋的“人治”隱憂與制度性困局。
回望娃哈哈帝國之路,其治理結構始終籠罩著創始人宗慶后強烈的個人印記。這種“人治”模式在創業初期憑借決策高效、凝聚力強等優勢,確實成就了商業傳奇。然而當創始人身影淡去,“人治”的隱患便如暗流洶涌而出。當企業命運維系于一人血脈而非制度章程,每一次呼吸都帶著風險。風波中“私生子”對權益的主張,恰似對“隱形繼承權”的某種追認,恰恰暴露了傳統家族企業中產權關系在法理與情感間的混沌邊界——血緣成了潛規則里的通行證,而法理卻成了墻上的裝飾畫。我們更該看到,傳承之路早已遍布“人治”陷阱。當前,許多民企如同古代“儲君制”的翻版,僅寄望于某位“太子”繼承江山,而缺乏對職業經理人的培育土壤和制度化授權機制。當交接班時刻來臨,不是憑制度選賢舉能,而是靠血緣定奪歸屬。如此,企業命運便如風中燭火般飄搖不定,一次私生子風波便能輕易引發權力震蕩與經營震蕩,令整個組織陷入無措迷茫。
當企業命運系于血脈而非章程,每一次呼吸都帶著風險。放眼全球,那些穿越風雨、基業長青的企業,無不將“制度理性”奉為圭臬。無論是李錦記設立家族委員會,以契約精神明確治理規則;還是新希望集團引入職業經理人制度,實現家族與管理的清晰分離,皆昭示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唯有以健全的治理結構為筋骨,以清晰的產權界定為血脈,以開放包容的傳承機制為靈魂,企業方能在代際更迭中保持航向的穩定與肌體的活力。私生子風波這面鏡子,映照出的不是獵奇的家族秘聞,而是中國民企治理現代化進程中亟待填補的深壑。風波終會平息,但對企業而言,如何構建超越血緣的現代企業制度,讓權力在陽光下有序交接,使企業生命在制度保障下恒久延續——這考驗著企業家的智慧,更考驗著一個時代商業文明的成熟程度。
唯有當企業告別“血脈獨大”的原始邏輯,真正以制度為筋骨,以規則為血脈,中國民企的航船方能穿越代際驚濤,駛向更為開闊的蔚藍海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