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索非遺技藝的當代表達,2025年7月1日起,淮北理工學院教育學院“淮北非遺美育實踐隊”深入安微省淮北市濉溪縣月滿西街工作室,開展以“染韻織夢·布語傳薪”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將專業知識融入非遺傳承,用鏡頭記錄、用巧手實踐,深度挖掘淮北非遺的獨特魅力。
活動期間,教育學院分管副書記孟向紅、學院團總支書記許海濤及團隊指導老師高偉親臨實踐基地指導慰問。在月滿西街工作室,孟向紅副書記細致詢問了實踐進度與當地非遺傳承現狀,對隊員們不畏酷暑、潛心鉆研的熱情給予高度肯定。她勉勵大家珍惜實踐機遇,發揮專業所長,用影像與文字生動呈現淮北非遺魅力,助力珍貴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弘揚。領導的關懷為團隊注入了強勁動力,隊員們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淮北非遺文化的調研與傳承工作中。
教育學院領導老師一行指導慰問
實踐隊在省級布藝傳承人丁蘭云老師的帶領下,開啟了布藝探索之旅。丁老師以生動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布藝的歷史脈絡、專業針法(如平針、卷邊縫、包縫、回針等)與制作精髓。“針腳要像運河的水,既要有力量,又要留出呼吸的空間。”丁老師形象的點撥激發了隊員們的濃厚興趣。隊員們虛心求教,熱情高漲,通過親身體驗一針一線的縫制過程,深刻感受到布藝這門民間工藝所承載的農耕文明智慧與生活美學。“一針一線總關情,百年布藝煥新生”,布藝是我國民間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農耕文明的生活智慧與審美情趣。丁老師創新性地將濉溪“石榴小鎮”、淮海戰役“小推車精神”及“石板街”歷史元素融入布藝創作,細密的針腳在她手中幻化成立體小花,為傳統技藝注入時代新意,這正是對非遺文化的傳承,在一針一線的堅守中,傳統布藝正以更鮮活的姿態,走進當代生活。
丁蘭云老師教團隊成員學習布藝
實踐隊將布藝與扎染進行創新融合,讓紅色精神煥發新彩,以“非遺+紅色文化”為核心理念,開創性地將布藝與扎染技藝結合,賦予傳統工藝新時代內涵。隊員們聚焦淮海戰役“小推車精神”,探索出系統化的紅色主題創作路徑,在非遺扎染傳承人張雨露老師的帶領下,隊員們將學習到的布藝技巧運用于扎染中,在棉麻織物上運用縫、繡、拼等布藝手法,精心構筑手繪線條,形成獨特的防染“紋樣骨架”。隨后,師從扎染技藝傳承人張雨露老師,運用藍印花工藝,通過反復浸染、套色,并巧妙結合折疊、捆扎、夾板等技法,實現色彩的漸變與肌理的碰撞。隊員們在實踐中深切體會到:“每一根線的松緊、每一處結繩的角度都會影響染料滲透,這既是嚴謹的科學,也是靈動的藝術。”經過十余次實驗攻關,團隊成功摸索出“線性扎染”新技法—利用縫線軌跡精準控制染色邊界,使規整的線條與自然的染料暈染完美交融。
張雨露老師教團隊成員將布藝運用在扎染上
同學們創新扎染的成品
當針腳穿過布料,當染料滲入纖維,“淮北非遺美育實踐隊”的成員們縫制的不僅是一件件布藝扎染作品,更是在傳承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大家圍坐在一起,熱議著如何讓這份“軍民同心、眾志成城”的精神通過扎染技藝得以呈現。最后,他們決定將紅色文化與學到的布藝和扎染知識相融合,共同縫制一幅大型扎染作品。“要有群眾推車的剪影,體現軍民魚水情。”“要有引領者和沖鋒者。”你一言我一語中,一幅大型扎染作品的構思逐漸清晰。同學們分工合作,先仔細將畫面輪廓勾勒在布上,再一絲不茍地用針線把線條覆蓋,讓靜態的作品充滿故事張力。隨后將作品浸入染缸一天一夜,等待作品最終的亮相。經過數日的努力,一幅承載著“軍民同心、眾志成城”紅色精神的扎染作品終于完成,成為了此次“三下鄉”活動中最有意義的成果之一。團隊成員感慨道:這幅作品不僅是對扎染技藝的一次挑戰,更是對濉溪紅色歷史的一次深情回望,讓“小推車精神”在指尖的創作中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同學們分工合作繪制線稿
以淮海戰役為背景的紅色文化扎染作品
此次“染韻織夢?布語傳薪”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深度的非遺技藝研習,更是一次生動的紅色文化教育。淮北理工學院教育學院學子們用青春與智慧,探索了非遺活態傳承的創新路徑,讓布藝與扎染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生機,也為弘揚淮海戰役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了堅實的青春力量。
文:汪一諾、喻思雅、胡慧瑩、郭宇霄/圖:廖婉廷、張檬、黃倩、王子璇、王子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