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娃哈哈宗家的財產之爭,看表面是家族成員的“繼承之戰”,但本質上還是一場關于“公私之界”的斗爭,是近二十年來宗馥莉的商業邏輯與娃哈哈傳統的人情邏輯之間的矛盾。
這是兩種文化、兩種處世邏輯之間的一次正面碰撞:一邊是熟人社會下的“醬缸文化”,講人情、講面子、講血緣的天然正當性;另一邊是現代企業制度中的商業邏輯,講契約、講效率、講治理結構與責任邊界。
而站在這場沖突正中央的,是宗馥莉。
這個曾被網友稱為“最慘接班人”的女孩,在風暴中心做出的選擇,值得所有企業家、管理者,乃至普通個體深思。
宗馥莉一直以來面臨的,其實并非單純的爭權奪利,而是人情的圍獵。
宗慶后去世后,人們普遍預期宗馥莉將順利接班。畢竟,她是宗慶后唯一的女兒,早在2004年就已進入公司體系,后擔任宏勝飲料集團總裁、娃哈哈品牌公關負責人,多次公開被父親“欽點”接班。
但現實并不如外界所想的順理成章。
據公開報道和業內傳聞,宗慶后留下的企業架構極其復雜——娃哈哈集團由他本人一手控制,宗馥莉雖然負責宏勝系(供應鏈與代工廠體系),但在娃哈哈核心集團的法人結構與治理權中,幾乎沒有決策權。與此同時,集團多位老臣,尤其是早年跟隨宗慶后打拼的元老級人物,也在企業內部擁有極強的影響力。
在宗慶后辭世后,這些老臣、親族、合伙人甚至包括地方政府關系,都在用一種“人情邏輯”來對待宗馥莉:你是他女兒,我們都看著你長大;公司是老宗一手打下來的家業,是“大家”的,不是你一個人的;你得聽勸、得照顧老同志的面子、得穩住人心。
甚至還有人勸她,“不要太快動刀子”,“先緩兩年,等過了頭七、百日再說”。
這些話,聽起來充滿溫情,實則是溫柔的裹挾、道德的綁架。
人情不是一紙契約,而是一張網。在醬缸文化里,人情是“順理成章”的支配工具,它從來不是為了協商對等,而是用來加諸于你身上的道義負擔。
這也是中國幾千年來的社會運轉邏輯:人情道德倫理大于規則契約制度。
但宗馥莉可不干,除了性格本身犀利,她的留美經歷也帶給她直截了當的性格。于是她發起了自己的反擊:對人情邏輯緘默,堅持用商業和法律邏輯出牌。
所以很幸運,宗馥莉沒有被拖入醬缸。
從宗慶后去世僅一周開始,她就迅速動作——重組董事會、更換高管、強化對財務與營銷的掌控權。
她不僅迅速出任娃哈哈董事長,還將旗下擁有60余家企業的“宏勝系”資產整合,并注冊了新的“娃哈哈(中國)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億元人民幣,并與杭州娃哈哈總部法人剝離。
這一連串動作,并非“改良改進”,而是徹底的剝離與重建秩序。她是在用清晰的商業邏輯告訴所有人:
“我不是來守靈的,我是來接班的。”
宗馥莉沒有以“我是他女兒”作為權力的正當性來源,而是回到商業本身——誰掌握資本,誰承擔責任,誰制定戰略。
她不試圖討好任何人,不承諾保留任何既得利益,而是一刀一刀地砍,砍掉冗余的管理層、砍斷冗長的供應鏈、砍掉低效的內部結構——包括那些表面上“對她有恩”、實際上早已成為利益團體的老臣體系。
外界震驚于她的“冷酷”,但她清楚,企業就是企業,不是祠堂。
在這背后,其實是兩種文化的斷裂。此次的家族財產之爭中,宗馥莉的三叔宗澤后就是“人情邏輯”的典型,面對采訪,他直言不諱地指出宗馥莉“從小就很自私,六親不認”。
宗澤后認為,作為父親唯一的合法繼承人,宗馥莉理應胸懷寬廣,而不是對其他血親“趕盡殺絕”。他甚至惡語相向:“要那么多錢干什么?天堂又不能用。
從這就能看出來,宗馥莉的接班之難,不僅僅是治理結構上的挑戰,更是在兩種文化之間“剝繭重建”的挑戰。
“醬缸文化”是傳統中國社會的核心土壤,講究親緣關系,講究長幼尊卑,講究“家和萬事興”。它建立在熟人社會的信任基礎之上,但這種信任,是非理性的,是把人當成整體來約束的。
比如你是宗家的女兒,你就該聽宗家的長輩、照顧宗家的叔伯;你是娃哈哈的“繼承人”,你就不能把老臣趕下臺,哪怕他們現在已經不合時宜。
但商業世界講的,是制度、邊界、責任以及效率。
宗馥莉做出的選擇,本質上是一次現代商業文化對傳統“家族政治”的否定。
她拒絕人情綁架,不是因為冷血,而是因為她知道:一個靠情分維持的企業,終將毀于情分;一個不能用商業邏輯自洽的系統,終將無法在市場中立足。
正如一些媒體評論所說,宗馥莉身上有一種“非典型的企業二代氣質”。她不諂媚、不迎合、不取悅,她穿西裝、說英語、用國際視野看待飲料行業的未來。
她閉口不談“父親多偉大”,而是專注于“數據透明度”、“供應鏈臃腫”、“決策流程繁復”這些企業管理本身的話題。
這些話雖刺耳,卻真實。
宗馥莉曾公開質疑娃哈哈的產品老化、營銷僵化,并痛批公司高層“觀念落后”。有一次她接受采訪時說:“如果不能用專業和結果說服別人,那我就去做那些別人做不到的事?!?/p>
在一個講究“聽話”和“順從”的文化語境下,這樣的表達無疑是“叛逆”的。但在商業世界,這才是對企業負責。
她不是不孝順,而是想讓父親留下的企業繼續活下去,而不是死在“孝順”里。
在家族之爭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娃哈哈走到了十字路口。
今天的娃哈哈早已不是那個無與倫比的時代巨人,而像是一頭老去的獅子,正面臨著眾多挑戰者的圍攻。
面對農夫山泉、元氣森林、各種奶茶店們的圍攻,娃哈哈的產品結構老化嚴重,品牌形象固化,渠道掌控力下滑,尤其是社交媒體與新零售環境下的反應遲鈍,已經到了必須徹底改革的時刻。
這也是宗馥莉為什么要擺脫“醬缸”——如果繼續堅持所謂的人情管理,娃哈哈將注定走向沒落。
商業世界從來不獎勵感情用事的人,它只獎勵那些能看清趨勢、敢于變革、能夠在危機中作出理性判斷的人。
娃哈哈擁有宗馥莉,是這家企業的幸運。
很多人還在用“小女孩”視角看待宗馥莉,說她叛逆。其實她根本不是在“反叛”,只是在做正確的事而已。
也有人說宗馥莉“不懂人情世故”,但換句話說,她恰恰看清了那一套“人情世故”的限度和摧毀性。
她其實根本不是要搶奪宗慶后的遺產,而是想保住他真正的遺產——一個可以在市場上獨立生存的企業,而不是一個依靠父愛、人情、老臣維系的“家族故事”。
如果企業倒下,什么人情都成了空談。
在很多企業家父輩還迷信“德高望重”和“以和為貴”的今天,宗馥莉代表的,是一個少見的現代繼承人形象:她的野心不在于成為“宗家家主”,而在于讓娃哈哈繼續活著、長大、并終有一天,不需要她,只需要一個現代化的企業管理制度。
這,才是真正的“家業傳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