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幾何時日系汽車的銷量在全球都是數一數二的,很多日系車品牌都叫的上名字。
在眾多品牌中,日產汽車無疑是一大巨頭。
然而這個巨頭最近幾年卻很不好過,不僅上一財年巨額虧損,就連裁員人數也由原來的9000直接漲到了2萬,甚至還關停了開了60多年的老廠。
那么日產汽車究竟是怎么了?
輝煌過往
1933年那時候日本汽車工業還處在起步階段,很多大公司都不敢輕易涉足這個行業。
因為造車太燒錢,搞不好幾年都回不了本。
但有個叫鲇川義介的企業家膽子很大,他拉上兩家公司一起湊了1000萬日元,成立了“汽車制造股份公司”,第二年正式改名叫“日產汽車”。
剛開始的日子并不好過,日產甚至做好了每年虧2500萬日元的心理準備,但鲇川義介背后有強大的產業集團支持,硬是撐了下來。
1935年日產在橫濱建了工廠,開始用流水線生產汽車,這在當時的日本可是頭一家。
他們最早生產的車叫“達特?!?,價格便宜,油耗低,特別適合日本的路況,很快就在市場上火了起來。
到了1937年,日產一年能造8000多輛車,這在當時的日本已經算很厲害了。
后來直到戰爭結束后,日本經濟一團糟,日產的日子也不好過。
美軍甚至一度禁止日本生產轎車,直到1947年才稍微放寬限制,但每年只能造幾百輛。
那時候日產差點撐不下去,資金緊張,設備老舊,還鬧過工人罷工。
好在1950年美軍下了不少訂單,日產這才緩過勁來,趁機更新設備,提高技術。
50年代后期,日產開始和國外車企合作,從英國奧斯汀公司引進技術,造出了性能更好的DATSUN 210型轎車。
這車還在澳洲拿了比賽冠軍,一下子打響了名號。
后來日產推出了藍鳥轎車,這車一上市就賣爆了,成了日本家庭買車的熱門選擇,也讓日產徹底站穩了腳跟。
到了60年代,日產進入快速發展期,不僅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還開始把車賣到美國。
之后日產推出了一系列復興計劃,目標是在2004年前全球銷量增加100萬輛。
這些計劃很成功,日產很快扭虧為盈,成了當時世界上最賺錢的車企之一。
在中國市場,日產也一步步站穩腳跟。
1973年是他們第一次向中國出口轎車,后來陸續成立了鄭州日產、東風日產等合資公司。
銷量一路飆升,短短五年就賣出了100萬輛車,創下了當時中國車企的最快紀錄。
開始下坡路
日產汽車這幾年確實遇到了一些麻煩,曾經在電動車領域領先的他們,現在日子不太好過。
2025年7月日產宣布要關閉位于日本神奈川縣的追濱工廠。
這座工廠從1965年就開始生產汽車,累計下線超過1000萬輛,還是全球第一款量產電動車聆風的誕生地。
關廠的原因很簡單,就是需求量大大減小。
工廠的開工率只有四成,遠低于盈虧平衡點,繼續開著只會虧更多錢。
這還不算完,日產還計劃把全球工廠從17家砍到10家,裁員2萬人,年產能也從350萬輛降到250萬輛。
銷量下滑是日產面臨的最大問題。
2025年3月的財報顯示,日產虧損了6709億日元,而上一財年還盈利4266億日元,業績惡化得厲害。
特別是在我國和美國市場,日產的銷量一直上不去,庫存積壓嚴重,再加上重組成本高,虧損自然就來了。
美國市場更糟,由于特朗普從2025年4月開始對所有非美國生產的汽車征收25%關稅。
為了生存,日產不得不降價賣車,結果每賣一輛車平均虧損21.7%,利潤被嚴重壓縮。
雪上加霜的是,日產的車最近質量問題也不少。
就在不久之前就有車主投訴東風日產天籟新車中控臺覆蓋件嚴重生銹,而且提車時才發現是庫存車,4S店之前根本沒告知。
還有車主遇到空調出風口碎裂掉落的情況。
日產也不是沒想辦法,他們推出了復興計劃,希望通過關廠、裁員、縮減產能來降低成本,目標是削減5000億日元開支。
但問題是電動車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日產雖然早在2010年就推出了聆風,可后續產品更新沒跟上。
現在純電車型只占他們總銷量的7%,遠遠落后于比亞迪、特斯拉這些對手。
再加上美國關稅打擊、中國市場表現疲軟,日產的復蘇之路看起來并不輕松。
不過日產也在嘗試調整策略,嘗試把部分生產轉移到成本更低的九州工廠,還能提高產能利用率。
在中國市場,雖然燃油車銷量下滑,但電動車N7賣得還不錯。
未來能不能翻身,還得看他們能不能在電動車領域重新找回優勢。
否則光靠關廠裁員,恐怕很難讓消費者重新信任這個品牌。
界面新聞2025-07-15——日產汽車日本追濱工廠將于2027財年結束前停產,推進全球重組
中國經營報2025-07-16——日產中國回應追浜工廠去向:產能整合 重塑全球生產體系
央視新聞2025-05-13——財報披露巨額虧損 日產汽車官宣全球裁員2萬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