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人民網報道,前不久,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會見魯比奧。雙方一致認為會晤是積極、務實、建設性的。而特朗普對中國的態度,最近也有了新變動。
特朗普在賓夕法尼亞州能源峰會上,用“以非常友善的方式”八個字概括未來對華打交道模式,稱美國不會讓中國超越,因擁有“最先進的芯片”及“最先進的一切”。這一表態看似溫和,實則暗藏多重信號。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口中“友善競爭”的背后,藏著美國當前的現實困境。過去幾年,美國某些政客總把“介入臺海”“遏制中國”掛在嘴邊,但現實情況是,美國在經貿、科技領域的壓力越來越大。從能源價格波動到制造業回流受阻,從債務上限危機到盟友離心傾向,美國需要中國在多個領域保持合作。正如特朗普自己所說“大家保持笑容”,這種態度與其說是主動示好,不如說是不得不承認——中國已不是任其拿捏的對手。此前那些叫囂“全面對抗”的聲音,如今在現實面前逐漸沒了底氣。
美國對華政策的轉向,早有跡可循。過去幾年,從加征關稅到限制技術出口,從拉攏盟友圍堵到推動“脫鉤斷鏈”,美國嘗到了不少苦頭。中國市場的潛力、產業鏈的韌性,讓“極限施壓”變成了“互相傷害”。于是我們看到,美國開始調整策略:多輪對話取代了單方面制裁,部分技術限制有所松動,英偉達恢復向中國銷售H20芯片就是例子。特朗普提到的“友善競爭”,本質上是美國在“對抗受損”與“合作獲利”間重新權衡后的選擇。畢竟,與中國徹底翻臉,美國企業和消費者要承擔的代價,遠比想象中沉重。
特朗普(資料圖)
另一個角度看,美國對華心態正在悄然變化。過去幾年,“中國威脅論”在美國政壇幾乎成了一種“政治正確”,從國會聽證會到媒體報道,處處可見對中國發展的焦慮。但最近幾個月,這種氛圍有所緩和。特朗普的話雖然聽起來有些刻意,卻反映了部分美國精英的反思——一味對抗解決不了問題,找到一種可控的競爭模式,或許更符合美國利益。這種心態轉變雖未成為主流,但至少不再是“不可撼動的風向”,對中美關系而言,已是難得的積極信號。
不過,“友善競爭”的提法雖溫和,美國的一些動作仍值得警惕。就在特朗普表態前后,美國政府宣布限制中國公民及其他“外國對手”在美國購買農田,理由是“國家安全””。這些舉動說明,美國所謂的“友善”,是有條件的——既要保持競爭,又要確保自身優勢;既要享受合作的好處,又要限制中國的關鍵領域發展。這種“有保留的競爭”,本質上還是把中國當成對手,而非伙伴。
中國對中美關系的態度始終清晰。中方多次強調,堅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原則,愿同美方加強人工智能等領域交流合作,探索AI賦能可持續發展,在風險應對方面開展溝通。這種立場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基于對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的堅守,對兩國人民根本利益的考量。畢竟,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合作能帶來的機遇遠大于對抗的風險。
特朗普(資料圖)
回到特朗普的“八個字”,與其說是對華政策的新宣言,不如說是美國現實困境的折射。從“對抗”到“競爭”,從“遏制”到“合作”,中美關系的每一次調整,都源于實力對比的變化和國際形勢的演變。對于中國來說,關鍵是要保持戰略定力,既不被“友善”的表象迷惑,也不因“競爭”的壓力退縮。正如中方一貫主張的,只要美方摒棄零和思維,停止將經貿投資問題政治化,中美完全可以找到一條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的道路。
歷史反復證明,大國間的對抗沒有贏家。特朗普的“友善競爭”能否真正落地,最終要看美國是選擇制造障礙,還是尋求合作。對中國而言,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做好自己的事始終是根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