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正是吃海鮮的好季節,各種貝類海鮮都十分受食客喜歡。其中,最令人垂涎的,莫過于形態修長、味道鮮甜的蟶子。
蟶子不僅美味,營養價值也不錯,同時還是夏季的減脂“利器”。
圖源:搜狗百科
天選減脂搭子!
蟶子低脂高鈣還補鐵
蟶子是一種雙殼貝類海產品,廣泛分布于我國南北沿海灘涂地區,是我國傳統四大養殖貝類之一(蛤、蠣、蟶、蚶),風味獨特,肉質鮮美。
夏季吃蟶子正當時,這個時候的蟶子味道最鮮。蟶子中含有豐富的多糖,不僅口感甜美,還能增強風味的濃厚感。此外,在眾多海產品中,蟶子的營養很突出,符合現代人追求健康飲食的需求。
01
低脂肪低熱量
雞胸肉是低脂肪低熱量肉類的代表食材,而蟶子在這方面一點都不遜色于雞胸肉。
在脂肪含量上,每百克雞胸肉為1.9克,而蟶子只有0.3克。在熱量上,蟶子只有40千卡/100克。一個普通蟶子的可食部約為6克,即便吃下20個蟶子,攝入的熱量都不如1個蘋果,僅為雞胸肉的近1/3,攝入的脂肪不超過1克。
02
含有優質蛋白質
蟶子蛋白質含量為7.3克/100克,并且是一種優質的貝類蛋白質資源。
圖源:搜狗百科
03
補鈣補鐵的“寶藏”來源
蟶子的鈣、鐵含量都不錯。其鈣含量為134毫克/100克,比牛奶還高。
蟶子的鐵含量更是驚人,根據《中國食物成分表》中的數據,蟶子的鐵含量高達33.6毫克/100克,分別是豬肝、豬血、豬里脊的1.5倍、3.9倍、22.4倍。這意味著只需要吃10個蟶子,就能滿足一般成年女性一天的鐵需求量。
除了鈣、鐵這兩種礦物質之外,蟶子的鋅、鉀、鎂、硒含量也都不錯。
04
富含不飽和脂肪酸
蟶子的脂肪酸含量為0.2克,占總脂肪的67%,其中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分別為43.3%、18.5%、33.6%,DHA和EPA含量分別為20.4毫克/100克、9.4毫克/100克。
EPA(二十碳五烯酸)被稱為“血管清道夫”,對于調節血脂有一定好處;DHA(二十二碳六烯酸)被稱為“腦黃金”,是神經系統細胞成長所需的一種重要成分。
《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23版》建議,每人每天至少要攝入EPA+DHA的量為250毫克,吃大約200克可食部的蟶子肉(約35個),就能攝入40毫克EPA和19毫克DHA,可滿足一天推薦量的近1/3。
蟶子的正確處理方法和烹飪指南
蟶子生活在灘涂泥沙中,體內難免含有泥沙,徹底吐沙是保證其口感的第一步。最有效的方法是模擬蟶子的生存環境,用鹽水浸泡吐沙。這是因為在適宜鹽度的海水或鹽水中,蟶子會通過正常生理活動,排出體內的泥沙。
將蟶子放入盆中,加入足量的水,水量需沒過蟶子。然后加入食鹽,調配成濃度約為3%的淡鹽水(大致相當于海水的咸度,即每1000毫升水加30克鹽)。
一項研究表示:在靜止的模擬鹽水中,蟶子通常需要6~10小時才會完成吐沙過程;如果在流動模擬鹽水中,只需要3小時便可將體內的泥沙吐干凈。
圖源:搜狗百科
正常來說,靜止鹽水雖然時間比較長,但適合大眾家庭,如果時間充裕,可以提前一晚用鹽水浸泡蟶子,并放置在陰涼處,第二天烹飪前再沖洗干凈,如果中途能換一次新鹽水更好。
蟶子基本沒有什么不能吃的部位,但其肉質細嫩,不宜久煮,否則會變老影響口感。建議水開后調小火,再煮約5分鐘,蟶子就會開口,即可撈出。
吃蟶子的注意事項
01
警惕醉蟶,最好徹底加熱
沿海地區流行吃“醉蟶”,即用黃酒、醬油、蒜蓉等調料生腌后直接食用。
這種吃法雖然保留了蟶子的原汁原味,但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不僅可能存在寄生蟲風險,還可能攜帶副溶血性弧菌、諾如病毒等致病菌,即使放了白酒和芥末,也無法徹底殺死寄生蟲和致病菌,容易導致食物中毒。
為了安全起見,建議將蟶子徹底加熱后再吃。烹調時,待蟶子肉從半透明變為不透明的乳白色,且外殼完全張開才算熟了。
圖源:搜狗百科
02
痛風人群慎吃
嘌呤在人體內代謝后會生成尿酸,對于尿酸代謝異常的痛風患者而言,大量攝入高嘌呤食物會誘發痛風急性發作。根據《中國食物成分表》中的數據,蟶子屬于較高和高嘌呤食物,對高尿酸人群和痛風患者來說不是很友好,盡量少吃或不吃。
來源:人民網科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