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不少學生會選擇當志愿者,豐富自己的假期。不過記者發現,當志愿服務時長被多地教育部門正式納入學生綜合評價體系,一條隱秘的產業鏈正在悄然形成。
在部分電商平臺和社交群組中,“付費代刷志愿時長”已成為明碼標價的“商品”。
記者以學生家長身份加入了一個名為志愿時長活動交流的群聊,入群后負責人很快主動聯系并熱情介紹,對方稱服務項目可標注為關愛老人單車治理等常見類型,僅需提供姓名與志愿者編號,無需提交任何服務過程照片時長即可錄入系統。
記者以40元下單5小時關愛老人項目,提供姓名與志愿者編號,僅2分鐘后,賬號中便新增一條5小時的服務記錄。
然而有學生家長告訴記者,真正的志愿服務認證從學生參與活動到后臺顯示志愿服務時長最快也要1~2小時。
在該項目詳情頁最新報名列表里,記者所用賬號的姓名與頭像赫然在列,僅從頁面信息看,項目內容與常規志愿服務活動無異。
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當前志愿服務評價過度依賴“時長”硬指標,其規則忽視服務質量和實際價值,進而容易催生形式主義甚至造假行為。
編輯: 張博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