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賣草鞋的福爾馬林,中國漁業報,蘇州日報,江蘇農業科學。
男子竟在北京河道發現胭脂魚
我家附近有個污染不嚴重的水體,我估計每天都會想去那邊晃悠,也不奢求能看到啥物種,看看水也算是放松了。博主“@賣草鞋的福爾馬林”可能也是這么想的,他在7月14日前往了家附近的一個河道,他意外發現水閘關水了,整個河道都要干涸了!不少的魚類在淺水活動,這機會可遇不可求啊!
還沒等他回家拿網兜,他突然意外地發現淺水中出現了一條本不應該在北京出現的魚類。
只見這條魚可能只有幾厘米長吧,它的身體側扁,背部高高聳起,特別明顯;其體側有4條非常寬的黑色豎紋,貫穿身體上下,其他其余的體色則是粉色的;背鰭位置靠后,尾鰭深分叉。
雖然更多的細節不太看得出來,但已經足以判斷出這是一條胭脂魚(Myxocyprinus asiaticus)的幼體!
你可能會想:胭脂魚不是紅色的嗎?咋它的幼體顏色這么奇怪?
胭脂魚生命的不同階段顏色差異就是非常的大。剛從魚卵孵化出來的它們的身體是灰白色的,壓根識別不出物種;等它們長到3~10厘米的級別,它們的身體開始呈現出了褐色或者粉色,顏色不太統一,但是體側一定會出現黑色的豎紋,并且看似變得“駝背”。
青少年階段的時候,它們的褐黑色縱紋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條貫穿頭尾的深色條紋,此時的體色是也會漸漸變紅,看起來又是另一個物種了。而性成熟之后,胭脂魚就終于是我們熟悉的模樣了,它們身體開始出現與名字相配的艷麗胭脂紅,那條貫穿頭尾的深色條紋可能會消失或者變成深紅色,總之就不那么明顯了。
這魚怎么會出現在北京?要知道歷史上就沒有胭脂魚分布于北京野外的記錄啊!
有一個網友表示沒啥稀奇的,他說就是北京漁政放歸的,而且年年都放生,北京的戶外河里特別多。
這個說法是真的嗎?
真的是漁政放歸的?
根據我去查找的信息,并沒有北京的漁政部門目前并未主導或參與在北京本地水域放歸胭脂魚的活動的新聞報道。人家漁政部門肯定是知道胭脂魚不適合在北京生活的。
胭脂魚是我國特有的淡水物種,屬于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其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及福建閩江,尤其是長江上游金沙江、岷江的急流淺灘環境。這些水域的水溫常年為13–24℃,是胭脂魚最適應的溫度,雖然胭脂魚也能短暫耐受0~41℃的短期波動,但長期低于6℃或高于34℃時就會直接嗝屁。
而北京冬季水溫常低于0℃且持續數月,冰封期水體溶氧驟降,遠超胭脂魚生理耐受極限。
胭脂魚需在急流淺灘的礫石上產卵,且依賴春季洄游至長江上游的習性。北京是沒有類似的自然急流環境來滿足它們的繁殖需求的。
這些信息漁政部門不可能不知道。
倒是有幾則北京漁政部門聯合多部門開展專項行動,查處市場、餐飲場所非法交易胭脂魚等保護物種的新聞,比如2004年曾查扣市場非法銷售的胭脂魚并移送救護中心,但確實都是沒有提及放歸本地水域。
科學放流胭脂魚的活動都集中在長江流域,目前全國性胭脂魚增殖放流均由長江沿線城市主導。
咋出現的?
不是相關部門放流的,那這魚是怎么出現在北京河道里的?顯然就只剩下普通人放生這種可能性了,大部分網友也都是這么認為的。
但是胭脂魚作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怎么會被普通人放生?
其實胭脂魚的保護等級是僅限于野外的種群的,早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就開始研究胭脂魚的人工養殖了。此舉的目的最早是要探索胭脂魚是否存在商業價值,但很快胭脂魚的數量大幅下降后,研究胭脂魚養殖的重心就變成了保護胭脂魚種群,人工種群核心目標是補充野外資源。
隨著人工繁育技術的持續突破與完善,胭脂魚苗種規模化生產能力顯著提升。在我國該物種原生分布區域,相關機構已系統性開展自然水域增殖放流活動。與此同時,超出生態恢復所需的剩余苗種正逐步轉向商業化養殖應用。
目前湖北、四川、廣東等長江流域及南方多省均有養殖戶進行產業實踐。市場上對胭脂魚的消費需求主要是作為觀賞寵物的飼養,似乎沒啥人想要吃胭脂魚,這一特殊需求結構直接制約了整體養殖產業規模的擴張。
總之普通人也是能買到人工養殖的胭脂魚的,所以就可能出現胭脂魚被放生的情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