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消息,在距離臺灣島不足209公里的菲律賓巴丹群島,2025年7月初美菲日三軍聯合反艦導彈試射的硝煙尚未散盡。這片狹長海域上空彌漫的緊張氣息,無聲昭示著域外勢力在臺海周邊投下的陰影。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一場圍繞臺海議題的政治博弈悄然升級。
美國《金融時報》7月12日披露,五角大樓數月來正持續向日本和澳大利亞施加壓力,要求兩國政府明確承諾在臺海爆發沖突時的角色定位。這項赤裸裸的“站隊”要求,令東京與堪培拉的決策層陷入困惑。耐人尋味的是,美國自身始終拒絕就軍事介入做出任何明確保證。
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資料圖)
當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7月13日在北京直言“不支持對臺任何單邊行動”時,日本外相巖屋毅也在吉隆坡重申堅持1972年聯合聲明的立場——兩國不約而同的回避態度,成為對五角大樓脅迫式外交的無聲抗議。
耐人尋味的是,恰在日澳表現出戰略審慎之際,《華盛頓郵報》7月14日拋出一則“獨家觀察”:菲律賓正“悄悄”強化與臺灣地區的接觸。報道聲稱,情報共享、聯合巡邏乃至準軍事合作正在臺菲之間展開。菲律賓國防部長特奧多羅7月10日更公開聲稱:“臺灣安全對菲具有直接影響”,其表態被解讀為菲對臺保守政策的“重大轉變”。這種時間點的微妙重合,暴露出美國在亞太戰略布局受挫后的焦慮。
五角大樓(資料圖)
五角大樓的困境實則折射出深刻的戰略悖論。一方面,華盛頓鷹派試圖復制“北約模式”,通過明確盟國義務構筑“威懾鏈條”;另一方面,其自身對臺政策的核心邏輯仍是將臺灣視為可消耗的地緣棋子。當日本因不滿美國強壓國防預算而取消部長級會晤,當澳大利亞總理率領龐大商貿代表團展開七日訪華行程,盟友們的現實選擇已昭示:沒有國家甘愿成為美國戰略冒險的炮灰。
至于菲律賓在臺海議題上的所謂“轉向”,實則裹挾著多重脆弱性。德拉薩大學學者麥克萊恩·吉爾透露,菲國內政策圈彌漫著“別無選擇”的悲觀論調。但一個殘酷的地緣現實是:菲律賓2024年GDP僅為日本的十分之一,其軍費開支尚不足美國的百分之一。當特奧多羅聲稱“菲臺命運交織”時,他代表的并非馬尼拉民眾的意志,而是特定政治集團在外部勢力裹挾下的政治豪賭。即便是菲律賓官員也承認,其與臺灣地區升溫關系已引發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憂慮。
五角大樓(資料圖)
民進黨當局若將此類信號解讀為“國際支持”的背書,恐陷入致命誤判。五角大樓強推“角色定義”的本質,是將“協防承諾”的風險轉嫁給盟國。當美國連自身介入意愿都諱莫如深時,所謂的“菲臺準軍事合作”更像是政治表演。正如中方嚴正警告:玩火者必自焚。
太平洋足夠寬廣,容得下所有國家和平發展。當阿爾巴尼斯帶著必和必拓高管踏上中國土地,當中日韓合作機制持續深化,亞太地區的主流選擇已清晰可見。五角大樓若執意用冷戰思維捆綁盟友、用臺灣問題制造裂痕,終將發現自己站在歷史錯誤的一邊。臺海的和平密碼,始終握在堅持“一中”原則的守護者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