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崔永元曾經說過:“人際關系里,最舒服的狀態是像水一樣,不冷不熱,不遠不近,卻能一直流動。”老祖宗也常說“親戚遠來香,近鄰高打墻”,這話聽著簡單,其實藏著中國人最通透的處世智慧。
就拿親家來說吧,這年頭誰家還沒個親家呢?可真要處得舒坦、長久,靠的絕不是三天兩頭聚餐、頓頓好酒好菜——你想啊,頓頓大魚大肉也有膩的時候,今天你請明天我還,一來二去反而容易生出計較。
真正聰明的親家,都懂“留白”的學問,就像中國畫里的飛白,看著是空的,實則藏著萬千氣象。
說到底,親家之間最好的交往方式,不在飯桌上的推杯換盞,而在這三樣實在事兒上。
一、守好“邊界感”,像《朱子家訓》說的“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別摻和兒女的小日子
有句老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兒女成家后,小兩口的日子就該讓他們自己過,親家要是手伸太長,反而容易添亂。就像《禮記》里講“父子不同席,叔嫂不通問”,說的就是不同身份要有不同的相處分寸,親家之間更是如此。
我鄰居王阿姨就犯過這錯。女兒剛結婚那會兒,她三天兩頭往女婿家跑,今天嫌親家母做的菜太咸,明天又指點小兩口該怎么存錢,結果呢?女婿覺得她管太多,親家母臉上也掛不住,好好的親戚差點鬧僵。后來還是王阿姨的老伴勸她:“你看《菜根譚》里說‘處世讓一步為高,待人寬一分是福’,孩子們有自己的活法,咱當長輩的,遠遠看著他們好就行。”這才收斂了些,現在兩家人反倒處得比以前和睦。
其實啊,兒女的婚姻就像一盆花,親家頂多是旁邊的護花人,澆水施肥得靠小兩口自己來。你要是非得天天去擺弄,要么把花折騰蔫了,要么傷了養花人的和氣。守住自己的邊界,不越位、不插手,看著他們小日子過得紅火,比啥都強。
二、遇事搭把手,如《史記》所言“緩急可共,生死可托”,別當“甩手掌柜”
親戚親戚,“親”字在前,“戚”字在后,意思就是有喜同慶,有難同當。親家之間雖說沒有血緣,但因為兒女成了一家人,遇上事了,搭把手、幫個忙,才顯得情分重。就像老話說的“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可真到了大事上,親家這層關系,往往比鄰居更能靠得住。
前陣子我表哥家裝修,表哥在外地出差,表嫂一個人忙不過來。表哥的岳父知道了,二話不說,天天往新房跑,盯著工人干活,買材料、盯進度,比自己家裝修還上心。有人問他:“親家的事,你這么上心干啥?”老爺子笑笑說:“《論語》里不是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嗎?孩子們不容易,咱能幫一把是一把,將來他們日子過順了,咱臉上也有光啊。”
反觀有些親家,平時聚餐時說得比誰都熱乎,可真等對方家里有事了,要么找借口躲開,要么裝聾作啞。這樣的關系,看似客氣,實則薄如紙,風一吹就破。真正的好親家,從不是酒桌上的“兄弟”,而是遇事時能說一句“有我呢”的實在人。
三、少比較、多體諒,應《增廣賢文》“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把對方當“自家人”疼
人這一輩子,就怕“比”字當頭。有些親家總愛暗地里較勁兒:你家給女兒買了金鐲子,我就得給兒子買輛新車;你帶孫子去了趟游樂園,我就得帶外孫去趟海邊。這么一比,心里的疙瘩就出來了,原本好好的關系,也變得別別扭扭。
其實啊,《顏氏家訓》里早就說過“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親家相處,就該像聞到花香一樣,多記對方的好,少挑對方的錯。我同事小李的婆婆和媽媽就是這樣:小李生孩子時,婆婆從老家帶來土雞蛋,媽媽則燉了雞湯,一個說“親家熬的雞湯香”,一個夸“親家帶的雞蛋新鮮”,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整個月子里笑聲不斷。
老話說“家和萬事興”,這“和”字,對親家來說尤其重要。不比較誰付出多、誰付出少,多體諒對方的難處,像疼自己兒女一樣疼對方的孩子,像待自己兄弟姐妹一樣待親家,日子才能過得和和美美。畢竟,兒女的婚姻幸福,才是兩家人最大的心愿,不是嗎?
說到底,親家之間的交往,就像熬一鍋粥,火太大了容易糊,火太小了煮不熟,得慢慢熬、細細品。不天天膩在一起,卻在關鍵時刻靠得住;不事事計較,卻能彼此體諒。就像主持人白巖松說的:“好的關系,是久處不厭,閑談不煩,從不敷衍,絕不怠慢。”做到這三點,親家才能成“親”家,而不是“清”家——清清淡淡,卻暖人心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