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許變”,這句傳誦千年的童謠,幾乎每個人都說過,一邊說,一邊伸出手指,與伙伴完成那套簡短卻神圣的儀式。
然而,“上吊”二字,總讓許多初聞者心頭疑惑——難道古老的孩童誓言,竟然要用如此極端的方式作保?原來,這背后藏著一場千年的誤會。
先說說“拉勾”,“拉勾”這一動作,代表一種誠信。兩個人小指相勾,形同鎖鑰相扣,象征兩個人之間的約定被緊緊“鎖住”,不可輕易更改。
這種肢體行為所蘊含的約束力,早在宋代筆記《夢溪筆談》中已有記載,民間孩童立約,“相勾指為信”,足見其歷史之悠久。
“拉勾”,是整個儀式的核心動作,伸出小指相勾的姿勢,千百年來,被人們視為最簡化,亦是最簡單的“契約儀式”,代表“不可更改”。
真正令人困惑的,是這句童謠中的“上吊”二字。若按字面意思理解,實在讓人難以理解:為何孩童的天真約定,會與如此沉重的詞匯掛鉤?
其實,“上吊”是語言演變中“訛傳”的典型案例,實際上是一場千年的誤會,其背后藏著兩種有趣的考據方向。
一種說法認為,“上吊”與古代錢幣有關。“吊”是古代五銖錢的單位,所謂五銖錢,就是圓形方孔的銅錢,很多人小時都見過,還拿來作毽子。
古代,銅錢不便于攜帶和保管,總不能每天數來數去吧,人們就用繩子把銅錢串起來,成為一吊錢。按當時規定,一吊錢是1000個銅錢。
童謠里的“上吊”,比喻把某件事說定了,就像那一吊吊的銅錢一樣,按規定已經串好了,不能輕易發生改變。這是約定俗成的規矩。
還有一種說法,與諧音有關。在古代,“調”字在方言中常被讀作“吊”音。而“上調”這個詞,與嚴肅的契約簽訂儀式息息相關。
古人簽訂契約的儀式繁復而莊重:雙方不僅要在契約上簽字、畫押,還要將契約內容謄寫一遍,收錄到官府的簿冊中,稱為“上調”或“入檔”。
更嚴謹的,還會將契約一分為二,雙方各執一半作為憑證,稱為“割券為信”。這些行為,統稱為“上調”,代表契約正式生效,不可反悔。
孩童之間也有“契約”,他們學著大人的樣子,將“上調”融入約定,但他們不解“上調”深意,依音記字,便有了“上吊”這一令人誤解的說法。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跟“吊”字的古義有關。在古代,“吊”這個字,并非單單只指“自縊”,它還有另外一個意思:“懸掛信物,作為憑證”。
《說文解字》中“吊,問終也”的解釋雖側重慰問,但延伸義包含“以物為憑”,比如,古人會將寫有約定的字條懸掛在梁上作為見證,稱為“吊憑”。
孩童在拉勾后,說“上吊”,其實是在模仿古人“懸掛憑證”的儀式感,用最簡化的生活儀式,強調“兩人之間的約定,如信物般不可更改”。
“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許變”是誠信的生動詮釋,孩童不理解復雜的契約精神,便用肢體動作和夸張的誓言,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
“上吊”一詞的誤會,實則有趣,本來是對約定的強調,卻在口耳相傳中,披上一件荒誕的外衣,讓這句童謠以及“契約精神”更易被記住。
以上3種說法,個人覺得“諧音說法”最靠譜,“上吊”源于“上調”,強調“契約”。親愛的朋友,您怎么看?歡迎留言參與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